《财务会计:概念、方法与应用》的读书笔记

2022-04-20 fishedee 经济

1 概述

重读这本《财务会计》,补回很多很多必要的知识

会计的基本四张表为:

  • 资产负债表
  • 利润表
  • 现金流量表
  • 股东权益表

我们重点要关注的部分是:

  • 权责发生制
  • 永久性账号(资产负债表的科目),暂时性账号(利润表的科目),备抵账号(不在原来的账号上面扣除,用一个额外的账号扣除)
  • T形账号(会计科目余额),财务凭证(会计分录),调整分录,过账,结账分录,红冲分录
  • 明细账,总账
  • 具体的业务操作变化

2 财务编制

2.1 基础概念

2.1.1 现金收付制

现金收付制或现金基础(CashBasis),是以款项是否在本期内实际收到或付出,作为确定本期收益和费用的标准。采用这一标准处理会计事项,凡是在本期内实际收到的收入,不论该项收入是否应归属本期,都作为本期的收入来处理; 同样,凡是在本期内实际付出的费用,也不论该项费用是否应归属于本另外,凡本期未曾收到和未曾支付的期,均作为本期的费用处理。

如本期收到前期销售的外单位归还的欠款、尚未销售产品的预收货款等都列为本期收益; 本期支付前期购买材料的应付货款、根据有关合同预付的采购款项等,都列为本期费用。

假设我们要开始一项任务,找出恰当的方法计算某个企业一段时间内的利润,一个很直观的方法是,统计企业的现金来向,月末的现金净值减去月初的现金净值就是利润,这种方法称为现金收付制。

但是,显然这种方法是有缺陷的:

  • 用现金购买了货物,公司的资产从现金形式转换为货物形式,他们依然属于公司资产,对公司来说显然不算是亏损。但是在现金收付制看来,购买货物是一种费用。
  • 向信誉良好的顾客卖出了货物,但是约定明天收款,今天只有口头上的承诺。站在现金收付制来说,这是费用。显然这也是不对的,因为这个顾客信誉良好,明天能收到货款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卖出了货物应该看成为收入,而不是费用。
  • 向银行贷款了一笔资金,公司的现金变多了。站在现金收付制来说,这是利润。显然这也是不对的,毕竟贷款总有还的一天,而且相对于不贷款而言,贷款还需要付出利息,应该看成费用,而不是利润。
  • 向顾客卖出了商品,收到了100元现金。站在现金收付制来说,100元全都是利润,显然这也是不对的。因为商品在之前的日子是需要成本购买回来的,假设为60元的成本,那么利润就只有40元,而不是100元。

从以上的缺陷中,我们归纳如下几点:

  • 资产的不同形式变化,应该不影响利润。资产从现金转为货物,或者从应收款转为现金,跟利润没有关系。
  • 资产的变化不是利润,净资产的变化才是利润,因为有债务的存在,债务只不过扩大了能使用的资产,迟早也是要还的。净资产=总资产-债务。
  • 对于卖出一份商品而已,利润是通过主营收入减去主营成本叠加出来的结果,它不能仅仅靠确认收入来直接确定利润。
  • 部分情况下,利润的变化是单笔的结果,例如,支付租金,支付工资,支付利息,单笔就能确定利润的变化。

2.1.2 权责发生制

我们看到了现金收付制的缺陷,我们简要引入权责发生制来改进这个问题。因为利润的计算就是净资产的变化(不考虑分红的情况下),那么我们需要在一个会计周期中知道一个公司的资产情况为:

  • 资产,现金,固定资产,货物,应收款,预付款
  • 债务,应付款,预收款,长期借款
  • 权益,股东权益
资产 = 债务 + 权益

并且,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确信以上的恒等式是成立的。

对于,每一个公司交易,免不了都是以上三者的相互变化,而利润,就是权益在一个会计周期内的变化汇总而已。那么交易是什么呢,我们举个例子:

  • 用现金购买了货物。现金资产的减少,货物资产的增加
  • 向银行贷款了一笔资金。现金资产的增加,长期借款的增加
  • 向顾客售出一件商品,并收到款项。现金资产的增加,货物资产的减少,股东权益的增加。
  • 向银行支付贷款利息。现金资产的减少,股东权益的减少。

每个交易中,为了维护会计恒等式,我们看到有些时候是两个科目的一增一减,有些时候是两个科目的一起增加,有些时候是两个科目的一起减少。而有些时候则可能是三个科目的一增两减。这显然会带来问题,因为一个交易的描述无法从字面中看出是否正确,这可能最终会导致会计恒等式的不平衡。

资产的借记为加,贷记为减。
债务和权益的借记为减,贷记为加。

于是,我们认为引入会计科目的借记和贷记的概念,并指定为以上的形式。然后,我们重写以上的四个交易。

  • 用现金购买了货物。现金资产的贷记,货物资产的借记
  • 向银行贷款了一笔资金。现金资产的借记,长期借款的贷记
  • 向顾客售出一件商品,并收到款项。现金资产的借记,货物资产的贷记,股东权益的贷记。
  • 向银行支付贷款利息。现金资产的贷记,股东权益的借记。

这一次,我们得到了一个相当优雅的交易描述,如果交易只有两个科目的时候,必然是一个借记一个贷记,不可能存在两个借记,或者两个贷记的情况。同理,当三个科目的时候,贷记的合计必然与借记的合计相等。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只需要保证交易的借贷平衡,就能保证会计恒等式总是成立的。

交易的描述:
借记总额 = 贷记总额

好了,我们得出了交易描述中的借贷平衡的恒等式了。这样,我们能简单地通过从字面中判断这个交易描述是否正确(借记总额是否等于贷记总额),这保证了最终的会计恒等式是平衡的。

2.1.3 T型账号,会计分录,过账

首先,我们要用会计分录来描述每一笔交易,会计分录当然要借贷平衡了。另外,我们默认,左侧的借项,稍微缩进一点的是贷项。图中也有几个会计分录的例子描述一条交易,就不多说了。最后,会计分录也被称为会计凭证。

而另外一方面,我们将会计分录上的每个科目记入到对应的科目,就能算出当前的科目余额了。将会计分录写入到科目余额中,这个过程称为过程,或者叫登账。科目余额也被称为T型账号,因为T型账号登账的时候,总是借入的写在左边,贷入的写在右边。

最后,对于资产类账号,余额为借记-贷记。对于负债类和股东权益类账号,余额为贷记-借记。

2.1.4 红冲,蓝冲

这里

当会计分录做错了,有两种方法可以更正:

  • 原会计分录未登账,那么直接删掉这个会计分录就可以了,因为原会计分录没有登账,没有影响到科目余额。
  • 原会计分录已经登账,那么就要新增一份冲销用会计分录,绝对不能在原来的会计分录上直接改,因为会计分录在登账以后是不可更改,只读的。

冲销会计分录的办法有两种

  • 蓝冲,冲销凭证与被冲销的凭证借贷相反。
  • 红冲,冲销凭证与被冲销的凭证借贷一致,即借方发生的就要借方冲销,贷方发生的就要贷方冲销。

例如:

借:管理费用-快递费 100
贷:库存现金 100

假设这是原来的会计分录

借:库存现金 100
贷:管理费用-快递费 100

蓝冲的方式就是,做一笔方向相反,数量不变的冲销分录。

借:管理费用-快递费 -100
贷:库存现金 -100

红冲的方式就是,做一笔方向相同,但是数量相反的冲销分录。

就冲销的效果而言:

  • 蓝冲:虚增借贷
  • 红冲:直接呈现冲销后结果,我们一般使用红冲的方式冲销。

2.1.5 明细账,总账

这里

明细账可以看成是会计分录登账后的结果,每个具体的会计科目在当前会计分录下的余额是多少。

总账是,汇总多个明细账的借方总额,和贷方总额。例如,货币资金账号下有多个子账号,做明细账的时候都是针对每个子账号做的,而总账是汇总多个子账号的发生额计算出来的。

总账是一段时间内,每个统驭账号的发生额统计。

2.1.6 账号的余额贷记与借记

在资产账号中,我们称应收账款的余额为1011元,默认是指应收账款余额为借记的1011元,也就是+1011元。称累计折旧账号的余额为1324元,默认是指累计折旧账号余额为贷记的1324元,也就是-1324元。

所以,每个账号都有一个默认的余额方向,我们谈余额的时候都忽略方向,只说数量。

2.2 资产负债表的编制

资产负债表通常包括的内容有:

资产类:

  • 货币资金
  • 有价证券
  • 应收账款,为客户提供了商品或者服务而导致客户欠企业的钱
  • 应收票据,企业客户和其他主体对企业的欠款
  • 应收利息,票据和债券等资产可能会滋生的利息
  • 存货,包括商品存货,原材料存货,在产品存货,产成品存货
  • 预付账款,提前支付给供应商、用来购买商品或者服务的款项
  • 预付租金,提前支付的租金,他也是预付账款的一种特殊形式
  • 预付保险费,预先支付的保险费用
  • 证券投资
  • 土地
  • 建筑物
  • 设备
  • 家具与装饰
  • 累计折旧,这是一种备抵账号,每个会计周期核算折旧费用(借记),然后添加该折扣账号(贷记)
  • 专利权
  • 商誉

资产类的账号,我们一般是借方描述的,但是累计折旧作为一种备抵账号,是贷方描述的。例如,我们说累计折旧为余额100元,意思是说余额的贷100元,就是-100元的意思。

负债类:

  • 应付账款
  • 短期利息和应付票据
  • 应付利息
  • 应交所得税
  • 预收账款
  • 预收租金
  • 应付抵押贷款
  • 应付债券
  • 应付股利

股东权益类:

  • 普通股
  • 资本溢价
  • 优先股
  • 留存收益
  • 累计其他综合收益

一家公司典型的资产负债表

2.3 利润表的编制

2.3.1 永久性账号,暂时性账号

  • 永久性账号,我们将资产负债表的账号称为永久性账号,因为它在每个会计报告期末都有余额,不需要进行结账处理。
  • 暂时性账号,我们将利润表的账号称为暂时性账号,因为每个会计期初都以零余额为起点,在会计报告期内逐笔累积,在会计报告期末需要进行结账处理,不能保留余额(余额为0)。

所以,利润表账号只核算某一会计期间内所发生的余额,不进行跨期的累积核算。

为什么要这样做?我们之前简要地探讨过,利润可以看成是净资产的变化,为什么不直接把利润表的会计科目直接放在股东权益的子科目下面?

因为会计是按期计算的,像每个月的租金支出,薪酬支出,增值税缴纳都是会计周期的期末才能计算出来的。如果我们直接抛弃会计周期的概念,按天入账每一笔会计分录。就可能产生,上个月的薪酬支出,放在了这个月10号才入账,这造成了上个月的薪酬成本放入到了这个月来计算,这显然是不准确的。

另外,像增值税缴纳的计算,国家的规定是这样,每个月的,进项税-销项税为应缴增值税税额,当税额在每个月少于15万的时候,就免征增值税,否则就要按照要求缴纳增值税。这样的计算需要会计配合:

  • 每个月的月初都要从0开始计算进项税,和销项税
  • 每个月的月末都要计算出应缴增值税税额(进项税-销项税),然后根据规则是计算出免税(利润),还是按需缴纳(现金的资产转移)

所以,结合以上的多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按照每个会计周期对利润表的账号进行清零的计算是必要和正确的做法。

2.3.2 调整性分录,结账分录

每个会计周期的期末,我们都需要进行一些必要的调整性分录,例如是添加应收账款的备抵,固定资产的折旧,增值税的计算,等等。这些分录是与交易无关的,但是这些分录更准确地描述了企业的经营活动,是必不可少的会计操作。

调整性分录包括有:

  • 固定资产折扣
  • 保险费摊销
  • 应收账款计提
  • 利息费用支出
  • 所得税费用支出

每个会计周期的期末,我们都需要将利润表的账号结转到股东权益的留存收益账号结账的过程我们称为结账分录。

结账分录的方式比较简单,就是做一个相反方向相同数量的分录冲销利润表账号,同时转到留存收益中。例如:

贷:销售收入100元
借:销售成本60元

以上是会计期末的,利润表两个科目的余额

借:销售收入100元
贷:股东权益-留存收益100元

贷:销售成本60元
借:股东权益-留存收益60元

那么,在结账的时候,我们需要做以上的两条会计分录,将利润表的余额冲销为0,同时增减对应的留存收益账号即可。

2.3.3 会计核算循环

总体来说,我们每个会计周期都需要做的事情是:

  • 编制交易的会计分录并入账
  • 会计期末,编制调整分录
  • 会计期末,编制利润表
  • 会计期末,编制结账分录
  • 会计期末,编制资产负债表
  • 会计期末,编制现金流量表

注意顺序不能乱

2.3.4 利润表科目

  • 营业收入或销售收入
  • 销售成本或营业成本
  • 销售与日常管理费用
  • 研究与开发费用
  • 广告费用
  • 利息费用
  • 利息收入
  • 所得税费用

典型的利润表

2.3.5 利润表与资产负债表的关系

利润表与资产负债表的关系

2.4 现金流量表的编制

2.4.1 意义

使用权责发生制的利润表能够很好地解决了描述利润的问题,但是,利润好的公司并不一定是健康的公司,例如:

  • 销售了商品,但是得到了一大堆应收账款,公司的利润大增,但是现金流相当匮乏。
  • 买了很多无用的厂房,设备等资产,购买设备和厂房并没有影响利润,但是会让现金流大幅紧缺。
  • 长期贷款的偿还本金,不会影响当期利润。但是如果公司没有足够的现金偿还债券的本金,就有破产的风险。

以上的例子说明了,仅仅只有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是无法衡量一个公司经营情况的健康程度,公司的运营还需要创造良好的现金,以及合理安排现金收支。这就是现金流量表的意义,以现金收付制的方式描述会计期内现金的来源与运用情况。

2.4.2 编制原理

借:设备
贷:现金(投资性支出,购买厂房设备)

编制现金流量表的一个方法是,将所有的关于现金科目的会计分录收集起来,然后按照用途汇总这些分录的发生额。但是这样做显然是有缺陷的:

  • 每个分录不仅要做利润表,还需要做现金流量表,工作量较大。
  • 现金流量表的额外制表,缺少了与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的关系,难以做协同分析。

所以,现金流量表的正确编制,应该是从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出发,推导出来现金流量表(当然,对于特定交易分录,需要额外的调整工作)。这样工作量更少,而且更容易展示出现金流量表与其他表的关联。

现金流量表有两种形式:

  • 间接法,从净利润出发,通过调整的方式计算出各个用途的现金流量。
  • 直接法,直接按步骤展示出各个用途的现金流量。

现金流量表的三个用途:

  • 经营活动,通过销售商品和提供劳务所创造持续的现金流入,包括有销售商品收到的现金,购买商品支付的现金,日常管理和销售费用支付的现金,利息和所得税支付的现金。
  • 投资活动,购买非流动资产,尤其是不动产、厂场和设备,对旧有资产处置的利得和损失,对其他公司的股权投资等等
  • 筹资活动,借款或者发行股票筹集资金,向股东支付股利或者偿还贷款,回购股票所使用的现金等等。
资产 = 负债 + 股东权益
现金资产 + 非现金资产 = 负债 + 股东权益
现金资产的变动 + 非现金资产的变动 = 负债的变动 + 股东权益的变动

现金流量表就是上面等式中的“现金资产的变动”,它相当于其他会计科目变动的总和。另外,现金流量表和利润表一样,它描述的是一个会计周期的会计报告,它不像资产负债表,资产负债表描述的是一个时刻的会计报告。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假设会计周期期初的现金流量为0,然后逐步应用每个单独的会计科目的变动,来重新呈现现金流量的变动额。

2.4.3 无调整的编制步骤

无调整的编制现金流量表的方法比较简单,分别为:

  • 计算每个会计科目的发生额,注意股东权益那里,要将股利,和净利润区分
  • 对于每个会计科目的发生额,单独做一个调整分录,同时调整现金科目和非现金科目。
  • 计算出间接法的现金流量表
  • 进一步推导出直接法的现金流量表
会计科目 期末 期初
现金 借10元 借20元
存货 借80元 借50元
固定资产 借100元 借50元
固定资产折旧 贷23元 贷10元
应付账款 贷15元 贷12元
股东权益 贷152元 贷98元

例如,我们有这么一份简要的资产负债表,并且已经知道,当期净利润为70元,支付股利为16元。我们需要计算它的现金流量表。

会计科目 期末 期初 变化
现金 借10元 借20元 贷10元
存货 借80元 借50元 借30元
固定资产 借100元 借50元 借50元
固定资产折旧 贷23元 贷10元 贷13元
应付账款 贷15元 贷12元 贷3元
股东权益 贷152元 贷98元 贷54元,其中贷70元净利润,借支付股利16元

我们推算出每个科目的发生额,可以看到现金科目是共减少了10元的。

借:存货30元
贷:    现金(经营活动:存货增加) 30元

借:固定资产50元
贷:    现金(投资活动:固定资产增加) 50元

借:现金(经营活动:反加回折旧费用) 13元
贷:    折旧 13元

借:现金(经营活动:应付账款增加) 3元
贷:    应付账款3元

借:现金(经营活动:净利润)70元
贷:    净利润70元

借:股利16元
贷:    现金(筹资活动,支付股利)16元

对于每一个非现金科目,做一条对应的调整分录,同时调整现金和非现金科目。

经营活动:
现金(经营活动:净利润)70元
现金(经营活动:反加回折旧费用) 13元
现金(经营活动:应付账款增加) 3元
现金(经营活动:存货增加) -30元
    经营活动,合计56元

投资活动:
现金(投资活动:固定资产增加) -50元
    投资活动:合计-50元

筹资活动:
现金(筹资活动,支付股利)-16元
    筹资活动,合计-16元

就这样,我们计算出间接法的现金流量表了

直接法的现金流量表,只不过将间接法的现金流量表和利润表合并一下就可以了,例如:

  • 销售商品收到的现金,等于销售收入 + 应收账款的变化
  • 采购商品支付的现金,等于销售成本 + 存货的变化 + 应付账款的变化
  • 折旧的现金,等于折旧费用 + 折旧的变化
  • 支付销售及日常管理费用,等于销售与日常管理费用 + 应计负债的变化
  • 支付利息费用,等于利息费用
  • 支付所得税费用,等于所得税费用

就这样,我们就能推导出直接法的现金流量表了

2.4.4 有调整的编制步骤

无调整的编制步骤可以说是比较简单了,但是部分情况下,并不能很好地准确地描述现金的变化。例如,从资产负债表的角度看,固定资产是增加了,但是在这个会计周期里面,实际上不仅仅有购置固定资产的行为,还有处置固定资产产生利得的行为,两者直接合并一起在现金流量表中报告,明显是不准确的。

现金流量表,应该分别报告出购置固定资产的现金流量,以及处置固定资产的现金流量分别是多少。

因此,在做这类现金流量表的时候,我们的步骤应该为:

  • 先执行调整分录,对处置资产,增发股票等特殊分录要进行先进行入账。
  • 计算每个会计科目的发生额,注意股东权益那里,要将股利,和净利润区分。发生额需要扣除相关的调整分录。
  • 对于每个会计科目的发生额,单独做一个调整分录,同时调整现金科目和非现金科目。
  • 计算出间接法的现金流量表
  • 进一步推导出直接法的现金流量表。
会计科目 期末 期初
现金 借10元 借20元
存货 借80元 借50元
固定资产 借100元 借50元
固定资产折旧 贷23元 贷10元
应付账款 贷15元 贷12元
股东权益 贷152元 贷98元

例如,我们有一份以上相同的资产负债表。当期净利润为70元,支付股利为16元。同时,处置了一批资产,原始价值为10元,折旧为1元,到手资金为13元,可以说是有利得了。

借:现金13元
借:累计折旧1元
贷:    设备10元
贷:    处置资产利得4元

这是一个处置资产的相关分录

借:现金13元(投资活动:处置资产)
借:累计折旧1元
贷:    设备10元
贷:    处置资产利得4元

先转换为现金流量表的调整分录

会计科目 期末 期初 变化
现金 借10元 借20元 贷10元
存货 借80元 借50元 借30元
固定资产 借100元 借50元 借50元,扣除贷10元,实际借60元
固定资产折旧 贷23元 贷10元 贷13元,扣除借1元,实际贷14元
应付账款 贷15元 贷12元 贷3元
股东权益 贷152元 贷98元 贷54元,其中贷70元净利润,(扣除贷资产利得的4元,但是为了对冲这个分录,做一条借资产利得的4元,贷现金4元对冲),借支付股利16元

计算每个科目的发生额,但是要扣除以上的处置分录。

借:存货30元
贷:    现金(经营活动:存货增加) 30元

借:固定资产60元
贷:    现金(投资活动:固定资产增加) 60元

借:现金(经营活动:反加回折旧费用) 14元
贷:    折旧 14元

借:现金(经营活动:应付账款增加) 3元
贷:    应付账款3元

借:现金(经营活动:净利润)70元
贷:    净利润70元

借:股利16元
贷:    现金(筹资活动,支付股利)16元

借:现金13元(投资活动:处置资产)
借:累计折旧1元
贷:    设备10元
贷:    处置资产利得4元

借:净利润中的资产利得
贷:    现金4元(经营活动,减去处置设备利得)

然后我们计算中每个科目的发生额,最后合并一下就可以了:

经营活动:
现金(经营活动:净利润)70元
现金(经营活动:反加回折旧费用) 14元
现金(经营活动:应付账款增加) 3元
现金(经营活动:存货增加) -30元
现金(经营活动,减去处置设备利得)-4元
    经营活动,合计53元

投资活动:
现金(投资活动:处置资产)13元
现金(投资活动:固定资产增加) -60元
    投资活动:合计-47元

筹资活动:
现金(筹资活动,支付股利)-16元
    筹资活动,合计-16元

总合计依然是-10元的现金流出,跟原来的资产负债表的数据一致

3 会计标准

3.1 资产负债表

资产负债表的报告应按照流动性最强的资产项目开始,然后逐步报告到非流动资产。例如:

  •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
  • 商品存货
  • 其他资产
  • 不动产、厂房和设备
  • 商誉
  • 商标品牌权

3.1.1 会计惯例

资产的计量与三个会计惯例紧密相关:

  • 持续经营,随着时间的推移,财务常常会确认未实现的损失,同时很少去确认未实现的收益。
  • 相关性和可靠性,相关性描述信息能对决策者有帮助,可靠性意味着财务报表尽可能不出现偏误,如实反应情况,有相关凭证(发票,合同)作为金额的支撑。
  • 谨慎性,极可能只向下低估,决不能向上高估。

3.1.2 资产的确认和计量

资产的确认条件:

  • 企业拥有该项目或者能控制该项目的使用权
  • 使用该项目的权利是由过去的交易或者交换所带来的
  • 该项目能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能被可靠地计量

资产的计量:

  • 取得成本(历史成本),获取一项资产所支付的价格。(历史已发生的支付价格)
  • 重置成本,企业在当前要获得与当前这项资产具有相同潜能的另一项而必须支付的价格。(如果当前购买的话需支付的价格)
  • 公允价值,当前在股票市场或者商品市场能获得的合理价格
  • 可实现净值,在公允价值的基础上,考虑出售费用,及其其他交易成本。
  • 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对资产的折现现值

特点资产的计量方法:

  • 金融资产,短期应收款和货币资金使用取得成本计量,长期的应收款应使用折现价值来计量,有价证券按照投资性质来计量。
  • 非金融资产,应使用折旧的方式来计量。将资产的取得成本扣除预计残值以后,以合理的方式在每个会计周期减少资产的账面价值。

3.1.3 负债的确认和计量

负债的确认:

  • 负债是一种现时的义务,将来的承诺或者意图不能构成负债。
  • 负债是由过去的交易或者交换所得带来的,且企业对此难以采取主动的避免措施。
  • 负债很可能会导致未来经济资源的流出,且企业对此难以采取主动的避免措施。
  • 负债应当具有相应的计量基础,使企业能够可靠地予以计量

负债的计量:

  • 金融负债,到期需要用金额来偿还
  • 非金融负债,商品的配送,系统的维修服务的质量保证,预收款项,预售机票

3.1.4 股东权益的确认和计量

股东权益是一种剩余的利益或者要求权。

  • 股东投入的金额,分为股份面值,和股本溢价两部分。股份面值是由公司自行决定的,与现有的股票价格无关。两者之和称为投入资本总额(实收资本总额)。
  • 留存收益,企业通过经营获取的盈利,也被称为内部融资来源。

这个例子很好地描述了增发股票对公司财务的变化

3.2 利润表

3.2.1 相关术语

留存收益(期初值)+ 当期净利润 - 当期股利 = 留存收益(期末值)

利润表反映的是留存收益的变化,并且总是符合以上的等式。

毛利润 = 销售收入 - 销售成本
经营利润 = 毛利润 - 其他经营费用(销售及日常管理费用,研究与开发费用)
税前利润 = 经营利润 - 非经营费用(利息收入,利息费用)
净利润 = 税前利润 - 所得税费用

一些约定的利润说法

3.2.2 收入的确认和计量

收入的确认需要满足:

  • 卖方已经提供了全部(或接近全部)他所承诺的商品或者服务。
  • 卖方已经收到了货币资金或者其他能够转换为货币资金的资产,例如应收款项。

3.2.3 费用的确认和计量

费用的确认条件:

  • 某些交易在耗用资产的同时也产生了一项收入,例如确认销售收入的同时,也需要确认销货成本,这个称为配比惯例。
  • 对资产的耗用是由时间的推移而引起的,例如是仓库租金,人力成本,这个称为期间费用。

我们一般在确认销售收入的时候,也确认销货成本,以保证任何时候的利润表不会产生虚增毛利润(只确认收入,不确认成本)的情况。

3.2.4 其他综合收益

一些特定情况下,对某些资产或者负债的账面价值进行调整,不能直接确认到净利润中,也不能确认到留存收益中,而应该单独确认到“其他综合收益”的账户中。

另外,由于账面价值的调整不影响净利润,所以它不在利润表中展示,企业应该单独披露一张综合收益表,描述其他综合收益的科目发生额情况。

留存收益(期初值)+ 当期净利润 - 当期股利 = 留存收益(期末值)
累计其他综合收益(期初值)+ 本期其他综合收益 = 累计其他综合收益(期末值)

综合收益的恒等式

4 会计分析

当我们拥有了三大报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以后,我们能做什么?对会计进行分析,更好地调整公司的经营策略,甚至对公司的价值进行估值。步骤为:

  • 定性分析,了解公司的行业特征,产品,竞争对手,市场特征等
  • 公司策略,公司的整体经营策略是什么
  • 定量分析,对获利能力与风险能力,做纵向和横向的分析。
  • 编制预算报表,在谨慎的估计下,预计公司未来3-5年的三大报表,并依此做好债务和股权的融资准备
  • 对企业进行估值

本节主要集中在定量分析,以及会计预算上

4.1 获利分析

4.1.1 资产收益率

\[ ROE = \frac {净利润} {平均股东权益} \]

净资产收益率ROE,描述的是企业利用股东所提供的资源来挣取净利润的能力。平均股东权益就是期初股东权益与期末股东权益的平均。

\[ ROA = \frac {净利润} {平均总资产} \]

总资产收益率ROA,描述的是企业利用全部资产来挣取净利润的能力,且不区分融资的来源是什么(不区分通过负债融资,还是股权融资)。

\[ ROE = ROA \times 财务杠杆\\ \frac {净利润} {平均股东权益} = \frac {净利润} {平均总资产} \times \frac {平均总资产} {平均股东权益} \]

财务杠杆就是一家企业的负债程度,每1元的股东权益对应多少的总资产。

\[ 调整后的ROA = \frac {净利润 + 税后利息费用}{平均总资产}\\ = \frac {净利润 + 税前利息费用 * 所得税税率}{平均总资产} \]

ROA原来描述的是企业利用全部资产来挣取净利润的能力,准确来说应该排除债务融资的影响,所以准确的ROA应该重新加回利息费用。另外,由于股利应该包含在净利润中,所以不需要重新加回股利。

4.1.2 杜邦分析体系

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就是分解ROE到多个指标中,看企业盈利分析的来源

\[ ROE = ROA \times 财务杠杆\\ = 销售净利率 \times 总资产周转率 \times 财务杠杆\\ 销售净利率 = \frac {净利润} {销售收入}\\ 总资产周转率 = \frac {销售收入}{平均总资产}\\ 财务杠杆 = \frac {平均总资产}{平均股东权益} \]

杜邦分析将ROE分解为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和财务杠杆三个指标中

4.1.3 销售净利率

净利润的来源于,包括销货成本,销售与日常管理费用,重组支出,投资收益及减值,利息费用,所得税费用等多个指标计算出来的。

因此,我们可以创建共同比利润表,以销售收入为100%的起点,其他的每个数值转换为销售收入的百分比。通过纵向分析,我们就能知道销售净利变化的原因。

就像图中的贵成公司,销售净利率从2.2%提升到2.7%的原因是:

  • 销售成本的下降0.1%
  • 销售日常管理费用下降0.1%
  • 重组支出,商誉减少0.1%
  • 投资减值损失,减少0.2%

可以看到,净利率的变化可以说是微不足道且不可持续的变化而已。

4.1.4 总资产周转率

\[ 总资产周转率 = \frac {销售收入}{平均总资产} \]

总资产周转率就是以上公式,描述的是,每1元的总资产能产出多少销售收入。这个指标一般就无法再数学分解了,但是财务人员一般会将其分解为多个资产周转率,分别为应收账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和固定资产周转率。

\[ 应收账周转率 = \frac {销售收入}{平均应收账款} \]

应收账周转率描述的是每1元的应收账款能产出多少的销售收入,这个数据当然越大越好,我们甚至希望不需要应收账款就能产生无限多的销售收入。

\[ 存货周转率 = \frac {销货成本}{平均存货} \]

存货周转率描述的是每1元的存货能产出多少的销货成本,这个数据也是越大越好,证明企业对存货的管理能力较好,不需要太多的现金进行存货。但是这个数值也要配合企业周期来看待,因为存货太低,可能会导致存货短缺而失去销售机会。所以,这个指标应该在企业的业务平衡中得到。

\[ 固定资产周转率 = \frac {销售收入}{平均固定资产} \]

固定资产周转率描述的是每1元的固定资产能产出多少的销售收入,固定资产投资是一把双刃剑,固定资产太大,能带来的收入很低,这个公司的商业模式很可能是有问题,例如是竞争激烈的制衣钢铁行业,为了保持竞争力每年都需要不断再投入机器和厂房。但是固定资产太低,很可能又会失去未来增长的机会。另外一方面,成长型的公司,早期的固定资产投入很大,固定资产周转率很低,但是几年后的收益却很高,例如京东对仓储,配送和无人拣货技术的投入很大,虽然早期投入大,但是这些都是一次性的投入,后期的再投入很低,而且产生更高的竞争壁垒,长期收益很高。对固定资产收益率指标不能简单地单向分析,当然,站在股东的角度,当然是不需要固定资产再投资,但是竞争地位依然十分稳固的公司。

4.2 风险分析

财务报表评价风险的指标是流动性,即企业是否有能力及时支付债务。包括:

  • 企业明天是否有足够的现金支付员工工资
  • 企业在未来6个月内是否有足够的现金向供应商付款
  • 企业今后是否有能力偿还5年后到期的债务

4.2.1 短期流动性风险

\[ 流动比率 = \frac {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

流动比例主要衡量1年内到期债务的支付能力,该比率应该大于1.

\[ 速动比率 = \frac {流动资产 - 存货}{流动负债} \]

速动比率衡量的是剔除了存货,或者剔除了应收账款以后的流动资产,一般情况下,速动比率大约为流动比率的一半。速动比率意味着只能用企业能快速转换为现金的流动资产。

\[ 经营现金流动比率 = \frac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流动负债} \]

速动比率和流动比率均只是资产负债表上期初和期末的平均值,具有较大的可操控性。使用现金流量表中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能较好地避免这个问题,这个指标意味着只用企业的经营活动现金,能偿还多少流动负债,这个比值应该在40%以上。

\[ 营运资本周期 = 存货周转天数 + 应收账周转天数 - 应付账周转天数\\ 存货周期天数 = \frac {365天}{存货周转率} = \frac {销售收入*365}{平均存货}\\ 应收账周期天数 = \frac {365天}{应收账周转率} = \frac {销售收入*365}{平均应收账}\\ 应付账周期天数 = \frac {365天}{应付周转率} = \frac{采购金额*365}{平均应付账} \]

营运资本周期应该少于20天,这个指标是描述一个营运周期,从采购,到存货,到最终出货收款,并向供应商付款的周转天数,这个时间越少越好。周转天数是一个可能是稍为费解的名词。例如,年报表中的存货周转率是13,意味着一年里面,1元的存货,能产生13元的销货成本,也就是一年周转13次。那么,我们可以假设每一次的销货都是一次进入,一次全卖出,才进行下一次进货再卖出的。所以,存货周转天数,是360天/13次,等于27.6天。

\[ 期初存货 + 采购金额 - 销售成本 = 期末存货 \]

注意,应付账周期天数使用的是采购金额,而不是销售收入,这样就需要计算出该会计周期内的采购金额,需要用以上公式大致计算出来。

4.2.2 长期流动性风险

\[ 资产负债率 = \frac {负债总额}{资本总额}\\ 长期负债率 = \frac {长期负债}{资产总额}\\ 负债权益比 = \frac {长期负债}{股东权益} \]

以上三个指标都是互相等价的,描述的是公司的长期流动性风险。一般来说,只有公用事业等稳定收入的公司,资产负债率能处于高位的60%至70%,其他公司该尽可能少的资产负债率。

\[ 经营现金负债比率 = \frac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平均负债总额} \]

资产负债率仅以资产的方式衡量负债的风险,但是没有考虑到偿还债务都需要使用现金来偿还。所以,我们用经营现金负债比率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个指标描述了,如果只有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来偿还现有的所有债务(流动与长期债务)需要多长时间。这个指标应该大于20%,也就是尽可能在5年内完全偿还。

\[ 利息覆盖比率 = \frac {税前利润 + 利息费用}{利息费用} \]

这个比率和资产负债率相似,只不过资产负债率描述的是偿还债务本金的能力,利息覆盖比率描述的是偿还债务利息的能力。一般情况下,这个指标应该大于3,这意味着息税前利润至少为利息费用的3倍。

4.3 共同比财务报表

共同比资产负债表,将每个资产负债表项目都用它占总资产的金额百分比来表示。

共同比利润表,是将利润表项目都用它占收入总额的金额百分比来表示。

转换为共同比以后,我们主要做两件事:

  • 纵向时序分析,对企业不同时期的财务比率进行比较。
  • 横向同业分析,对企业与其他公司的同期数据进行比较。

4.4 会计预算

就像创业之前要先做商业企划书一样,在做企业运营之前,需要做企业的会计预算报表,会计预算的意义在于:

  • 设定公司合理的收入目标
  • 规划公司的费用,投资的安排
  • 对公司可能需要的债务或者股权融资做出提前安排,进行补充资本的操作
  • 对公司在不同环境下做压力测试,看公司能否抵御意外的风险。

4.4.1 步骤

会计预算的步骤为:

  • 估算营业收入
  • 估算融资成本(利息费用),所得税费用以外的其他经营费用
  • 估算总资产
  • 估算负债与股东权益,计算必需的融资需求(债务或者股权融资)
  • 计算融资成本(利息费用),所得税费用后,得到净利润,股利水平和留存收益
  • 计算预计的现金流量表

估算是一件不精确的科学,我们追求的是大概准确,而不是精确的偏差。每个估算数据的背后都应该有一个合理的假设,我们甚至应该在预算报表中标明我们的估算假设是什么。

4.4.2 估算营业收入

  • 产品路线
  • 竞争对手路线
  • 宏观经济,以及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市场渗透率

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是按照前几年的营业收入增速,线性外推到未来的营业收入。

4.4.3 估算经营费用

经营费用份两种,变动成本,还是固定成本,还是两者兼而有之。

  • 存货成本,假设与前期的存货成本的共同占比不变,来估算
  • 销售与日常管理费用,假设与前期的销售与日常管理费用的共同占比不变,来估算
  • 其他一次性处置,减值,一般情况下为0。
  • 留下利息费用和所得税费用,暂时不进行估算

4.4.4 估算资产

  • 估算总资产,按照ROA比例不变,从估算的销售收入中推导出大概的总资产水平。另外一种方法,是按照总资产增长率来估算。
  • 货币资金,假设与前期的共同占比不变来估算
  • 短期投资,假设与前期的共同占比不变来估算
  • 应收账款,假设与前期的共同占比不变来估算
  • 存货,假设与前期的共同占比不变来估算
  • 其他流动资产,假设与前期的共同占比不变来估算
  • 不动产、厂场和设备,假设与前期的共同占比不变来估算
  • 无形资产,假设与前期的共同占比不变来估算
  • 权益与其他投资,假设与前期的共同占比不变来估算
  • 其他资产,假设与前期的共同占比不变来估算

4.4.5 估算负债与股东权益

  • 应付账款,假设与前期的共同占比不变来估算
  • 其他流动负债,假设与前期的共同占比不变来估算
  • 长期负债,假设与前期的共同占比不变来估算,包括退休后福利和递延所得税
  • 长期借款,先假设与前期的共同占比不变来估算,当现金流量表估算后不足,再调整这一项
  • 优先股,按照前期一样,依然为0
  • 普通股和股本溢价,先假定没有变化,在现金流量表估算后现金不足,再进行增发股票融资的操作
  • 累计其他综合收益,假设与前期的共同占比不变来估算
  • 少数股东权益,假设与前期的共同占比不变来估算

最后一步,我们基本就能推算出期末的留存收益了。

4.4.6 估算利息费用、所得税费用、净利润

\[ 综合利息费用 = \frac {利息费用}{平均短期借款+平均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债务+长期债务} \]

先计算过去的综合利息费用比率是多少,假设为6%。

由于我们刚才估算了现有的短期借款,平均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债务,长期债务,所以也就能假设使用相同的综合利息费用比率,来估算出利息费用。

所得税费用也是假设用相同的所得税比例来缴纳。

在估算了利息费用,和所得税费用以后,我们就能估算出净利润水平了。

由于4.4.5中推算出了留存收益,这一节又推算出了净利润,所以我们就能推算出股利支出的水平了。如果净利润的增长不足以支撑留存收益的话,意味着我们需要调整债务融资或者股权融资的额度了。

4.4.7 估算现金流量表

现金流量表由预估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推导出来,这点也就没啥好说的了。

5 基础交易分录

5.1 采购货物

借:存货
贷:    应付账款

5.2 采购付款

5.2.1 到货后付款

借:应付账款
贷:    现金

收到货的付款

5.2.2 到货前付定金,到货后付尾款

借:预付
贷:    现金

如果在收货前我们打了定金,那么就要用预付

借:应付账款
贷:    预付
贷:    现金

到货后付尾款,就需要用现金和预付来同时冲销应付账款

5.3 销售收入

借:应收账款
贷:    销售收入
借:销售成本
贷:    存货

典型的配比惯例,在确认销售收入的同时,确认销售成本,以保证任何时刻不会存在利润偏大或者偏小的问题。

5.4 销售收款

5.4.1 到货后收款

借:现金
贷:    应收账款

到货后收款,只用现金冲销应收账款就可以了

5.4.2 到货前收定金,到货后收尾款

借:现金
贷:    预收账款

收定金的操作

借:现金
借:预收款项
贷:    应收款项

收尾款的时候,需要用现金和预收款项同时冲销应收款项。

5.5 应收冲应付

贷:应收账款
借:    应付账款

在一些特殊的情况,往来单位既是客户也是供应商的情况,可以用应收冲销应付的方式,对冲款项

5.6 会员卡充值

5.6.1 无赠送充值

借:现金
贷:    预收款项

会员卡充值,是一笔添加预收款项的过程。当销售到货以后,可以用这笔预收款项冲销应收款项。

5.6.2 有赠送充值

借:现金100元
借:销售费用20元
贷:    预收款项 120元

如果是充100送20元的会员卡,那么我们在充值的时候就需要进行销售费用的记账。

5.7 保险费用

借:预收保险费120元
贷:    现金120元

年初的时候,购买了一笔120元的保险费用,这笔保险费用是资产,预收资产。

贷:预收保险费10元
借:    日常管理费用10元

在每个月的月结的时候,我们需要做一笔摊销,将预收保险费摊销为日常管理费用,当年末的时候,保险费就刚好摊销为0了。

5.8 增值税

增值税是价外税,不影响利润的,所以增值税的科目都是写在负债科目的。

参考资料:

5.8.1 概念

增值税和消费税都是价外税,两者都属于流转税。消费税一般是20%的税率,按照销售价格乘以20%的收税,由商家代为征收,最后由商家每月月结的时候,将消费税统一交给税务局。所以,消费税的最终承担者是消费者,商家并没有因为缴纳消费税而损失。

换个角度来说,在缴纳消费税的情况下,消费者更愿意与商家串通,不缴纳消费税,同时给与商家更高的价格来购买商品,例如是承担5%的税负,而不要求开具发票。这样的情况下,就会导致税负损失,对国家的税收收入产生影响。消费税的另外一个问题是,消费税只对最终消费者征税,商家的上游企业没有征税,整个产业链都没有动力去做向消费者收税的事情。

而增值税的机制就很好地解决消费税的问题,不再依赖商家的自觉性和收税道德,甚至给与商家部分利益促进他们向消费者收税,而且促进了整个产业链都加入到增值税的机制上。

销项税:100元*1.13% = 113元,商家销售了100元货物,代收了13元的税费
进项税:80元*1.10% = 88元,商家采购了80元货物,向下游缴纳了8元的税费
毛利润为:100元 - 80元 = 20元
月末缴纳的税费为:销项税费 - 进项税费 = 13元 - 8元 = 5元。

一个普通的月度增值税如上图,每个月应缴纳的税费为销项税费,减去进项税费即可。然后我们计算不同场景下,商家的毛利润以及应缴税费。

商家销售和采购均不开票:
销售为:100元,销售收入为100元,销项税费为0元。
采购为:80元,销售成本为80元,进项税费为0元。
毛利润为: 100元 - 80元 = 20元
月末应缴税费为:销项税费 - 进项税费 = 0元 - 0元 = 0元。

商家销售和采购均不开票的时候,毛利润不变,依然为20元。

商家销售开票,采购不开票
销售为:100元*1.13% = 113元,销售收入为100元,销项税费为13元。
采购为:80元,销售成本为80元,进项税费为0元。
毛利润为: 100元 - 80元 = 20元
月末应缴税费为:销项税费 - 进项税费 = 13元 - 0元 = 13元。

商家销售开票,采购不开票的时候,毛利润不变,依然为20元。应缴税费为13元,刚好为从消费者那里代收的增值税。

商家销售不开票,采购开票
销售为:100元,销售收入为100元,销项税费为0元。
采购为:80元*1.10% = 88元,销售成本为80元,进项税费为8元。
毛利润为: 100元 - 80元 = 20元
月末应缴税费为:销项税费 - 进项税费 = 0元 - 8元 = -8元。

商家销售开票,采购不开票的时候,毛利润不变,依然为20元。应缴税费为-8元,相当于向下游预缴纳了增值税,可以在下一个月份中进行冲销进项税。月末的应交增值税为负数的时候,我们称为留抵税额。一般情况下,留抵税额税局是不会退还给企业,只能给与未来增值税缴纳抵扣的依据。在目前的艰难的环境下,可能会出现税局提前退还留抵税额的情况,从会计上看,这样做对企业的利润没有影响,只是会更好地缓解企业的现金流,看这里

从以上多种情况下中,我们可以看到:

  • 增值税的征收与不征收,对企业的毛利润没有影响
  • 企业对下游消费者的开票,相当于帮税局预先代收了增值税
  • 企业对上游供应商的采购拿发票,相当于帮税局预先缴纳了一部分的增值税
  • 企业每个月的应缴增值税,只不过是将代收的部分减去预缴纳的部分而已,对企业的利润没有影响,对税局的整体税额征收也没有影响。

但是,为什么相对于消费税,企业更愿意主动去开增值税呢?

  • 小规模纳税人,只按照销项税征收增值税,增值税税额只有3%或者5%。小规模纳税人不能通过进项税抵扣增值税。但是小规模纳税人只要季度专票金额少于45元,年度专票金额少于500万,就能免交增值税。也就是对于小规模纳税人而言,他们对消费者代收的那部分增值税税费,完全可以确认为自身利润,而不需要转交给税局。
  • 一般纳税人没有免征增值税的政策,但是在实际运行中,一般纳税人采购的税率并不足额。例如,因为小规模纳税人是免征增值税的,一般纳税人向小规模纳税人采购80元的货物,能得到80*10%=8元的进项税,小规模纳税人为了获得生意机会,可以免除一般纳税人的增值税费用。也就是说,一般纳税人以0元的成本,获得了8元的进项税,得到了应缴增值税的抵扣。

最终,一般来说,一张票面增值税税率为13%的专票,一般纳税人仅需要8%的实际费用就能得到,额外的5%的税率差就会进入到一般纳税人的利润中。

所以,对于所有的开专票商家而言,他们愿意往上游拿专票(进项税税率差有优惠),也愿意往开游开专票(有了销项税,才能抵扣进项税,不然只有进项税无法拿到实际的现金)。增值税的政策目的是以市场化的方式给商家让利,促进整个产业链都对每个步骤进行征收税费,以避免漏税的情况。相对于消费税,对税局而言,增值税的成本更高,但是征收全面性和积极性也更高。

5.8.2 小规模纳税人

小规模纳税人的特点按照销项税交税,不考虑进项税,那么采购时的增值税直接进入存货成本

采购:

借:存货(增值税税额进入存货成本)
贷:    银行存款

销售:
借:银行存货
贷:    主营收入
贷:    应交增值税(负债科目)

采购和销售的分录

月结转:
借:应交增值税
贷:    未交增值税

增值税付款:
借:未交增值税
贷:    银行存款

应交增值税是一个负债的三级科目,用来计算每个会计周期应该缴纳的增值税。未交增值税是一个负债的三级科目,用来描述当前积累的未缴的增值税总额。

小规模纳税人的分录还是比较简单的。

5.8.3 一般纳税人

5.8.3.1 会计科目

一般纳税人的增值税就比较复杂了,它需要考虑的内容有:

  • 每个会计周期内的进项税额,销项税额
  • 会计周期内待认证的进项税(尚未被税局认定是否可抵扣的进项税),待抵扣的进项税(进项税不能在一个会计周期内扣除,需要被多个周期内扣除)
  • 预交增值税余额,先缴纳预存增值税,为后续的缴纳增值税抵扣
  • 未交增值税余额,多个会计周期内积累的未交增值税余额,或者是留抵税项
  • 进项货物的意外损失,进项货物应该向上游缴纳了增值税,但是这笔货物由于火灾等意外事故遭受损失,无法卖出,那么企业不但损失了货物价值,还损失了该货物的增值税,如何申请退税。
  • 出口退税,这是一个复杂的议题,我们单独列节讲述
应交税费:
    应交增值税
        进项税额
        销项税额抵减
        已交税金
        转出未交增值税
        减免税款
        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
        销项税额
        出口退税
        进项税额转出
        转出多交增值税
        留抵税额退税
    未交增值税
    预交增值税
    待抵扣进项税
    待认证进项税
    待转销项税
    增值税留抵税额
    简易计税
    转让金融商品应交增值税
    代扣代交增值税

关于增值税有以上的科目,他们都在负债科目下面。其中,应交增值税是在每个会计周期内独立计算的,在每个会计周期的结转时候都应该配平,结转为0。其他的会计科目都是描述累计的税费余额。

5.8.3.2 转出未交增值税

采购:
借:进项税额10.4万
借:商品80万
贷:    现金90.4万

销售:
借:现金113万
贷:    主营收入100万
贷:    销项税额13万

这是销售和采购时都开具增值税发票的会计分录,并且进项税额默认都是已经被税局所认证的。月结转的时候,可以看到应交增值税的余额为,借:进项税额10.4万,贷:销项税额13万,共贷2.6万。

月结转:
借:转出未交增值税2.6万
贷:    未交增值税2.6万

应交税费的自动配平
借:销项税额13万
贷:    转出未交增值税2.6万
贷:    进项税额10.4万

月结转的时候,不仅要将应交税费的余额配平为0,并且要将应交税费的各个科目配平为0。最终,我们计算得到该月的未交增值税余额为贷方的2.6万。

缴纳税费:
借:未交增值税2.6万
贷:    现金2.6万

我们可能一个季度才缴纳一次税费,这时候只需要将未交增值税配平就可以了。

5.8.3.3 转出多交增值税

采购:
借:进项税额20.8万
借:商品160万
贷:    现金180.8万

销售:
借:现金113万
贷:    主营收入100万
贷:    销项税额13万

这是销售和采购时都开具增值税发票的会计分录,并且进项税额默认都是已经被税局所认证的。月结转的时候,可以看到应交增值税的余额为,借:进项税额20.8万,贷:销项税额13万,共借7.8万。

月结转:
借:未交增值税7.8万
贷:    转出多交增值税7.8万

应交税费的自动配平
借:销项税额13万
借:转出多交增值税7.8万
贷:    进项税额20.8万

未交增值税的余额方向为借,所以下次有销项税额的时候可以用余额进行抵扣。

申请留抵税额退税:
借:应收留抵税额退税款
贷:    应交增值税(留抵税额退税)

收到退税:
借:银行存款
贷:    应收留抵税额退税款

在月未结转的时候,如果我们申请到了留抵税额退税,我们可以贷留抵税额退税,这个可以用来对冲进项税。最终使得应交增值税的会计周期发生额不为借方向,而是为0或者贷方向。

5.8.4 待抵扣和待认证进项税,进项税额转出

5.8.4.1 待认证进项税

借:待认证进项税
借:存货
贷:    现金

部分情况下,我们不确认进项税能否被抵扣的时候,我们会将该进项税放入到待认证进项税的科目中。这个科目也能将暂时不计划抵扣进项税额也可以放在这里。

借:进项税额
贷:    待认证进项税

当该进项税被确认勾选以后,可以转入到进项税额中

借:存货
贷:    待认证进项税

如果该进项税额没有得到税局认证时,我们可以将它分摊到存货成本中,或者进入费用中

5.8.4.2 待抵扣进项税

借:待抵扣进项税
借:不动产
贷:    现金

当我们购买不动产,获得了进项税以后,该进项税不能一次性抵扣,需要分期抵扣

借:进项税额
贷:    待抵扣进项税

然后在每个会计周期结转的时候,我们分期转入到进项税额中

5.8.4.3 进项税额转出

进项税额转出是一种进项税额的特殊情形

采购:
借:进项税额20.8万
借:商品160万
贷:    现金180.8万

我们采购了一批货物,共180.8万,并且获得了20.8万的进项税额。很可惜,在一场大火,或者意外的情况下,这些货物都是损失为0了。按道理,我们不仅损失商品的160万,余下的20.8万也是损失的,因为由于20.8万进项税也不能作为销项税抵扣了,因为货物已经丢失了,无法被抵扣。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180.8万
贷:    商品160万
贷:    进项税额转出20.8万

同时将进项税和商品一起作为损失

5.8.5 出口退税

出口退税是一个复杂的议题,大家可以看这里,主要的要点是:

  • 出口货物不能被征收销项税,因为进口国家会加多一层关税,双层加税的话会让企业吃不消,竞争力下降。
  • 出口货物没有销项税,但是货物的原材料企业已经在采购的时候提前支付了进项税,这会产生过多现金流被套在了税局的问题,所以税局要将进项税退给出口企业,这被称为出口退税
  • 在5.8.1中可以看到,企业的实际支付的进项税额少于票面税额,例如票面税额为17%的话,企业实际操作中可能只需要15%的现金就能买到。于是,税局也不可能按照百分百退所有进项税给你,实际操作中17%的票面进项税额,只能退14%,剩余的3%进入企业费用。这是为了避免退税套利,也是为了避免国家税收流失。
  • 税局退税有一个免税额度,只有超过该免税额度以后才能退税给你。
采购:
借:进项税额17万
借:商品100万
贷:    现金170万

采购商品时,有进项税额17万

借:主营业务成本3万
贷:    进项税额转出3万

17万里面只有14万可以退税,剩下3万进入了主营业务成本中

借:应收补贴款14万
贷:    出口退税14万

我们现在计算得到出口退税为14万,这个时候的应交增值税余额刚好为0。

借: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0.5万
贷:    出口退税0.5万

由于免税额度的存在,我们不能全部退税14万,需要扣除0.5万,所以应交税额的余额为贷方0.5万。(FIXME,这里存疑问,不太肯定,似乎是因为当企业同时有内销和外销产品的时候,内销也会产生销项税,但是进项税同时考虑了内销和外销,导致出口退税过多的问题,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科目不纳入实际应付增值税税额中)

收到补贴款:
借:银行存款14万
贷:    应收补贴款14万

这点没啥好说的

总的来说,

  • 内销产品,增值税是流转税,不影响企业利润,实际操作中,企业是有额外利润的。
  • 外销产品,即使有出口退税的机制,但是不能完全退税,有部分税点是进入主营业务成本的,所以企业利润要减少。实际操作中,企业的利润变化几乎为0,而且还要承担先付进项税,后收到出口退税的资金占用时间长的问题,并不划算。

5.8.6 虚开增值税

这里

虚开增值税数额在一万以上就是属于刑事犯罪,十年起步是很容易达到的,请大家不要以身犯险。

虚开增值税有两种方式:

  • 买货后卖票,像日用品制造公司(一般纳税人),他们的进货渠道都是正规的,采购货物的时候都开了增值税发票(固定进项),所以销售货物的时候都需要开增值税专用发票(销项),以销除进项。而他们的下家大多数是小卖部,小摊贩,这些税务不齐全,或者小规模纳税人性质的微型企业。对于这些微型企业,他们是不需要专用发票的。另外一方面,小规模纳税人又希望可以踢掉这些专票的费用,以更低的成本获取货物。那么小规模纳税人就会伙同其他需要专票的公司(大商场,零售公司),他在购买货物的时候,要求日用品制造公司填上大商场公司的单位抬头,那么大商场公司就能用这份专票(票面16个点)来做进项扣抵销项,另外一方面,大商场公司返还7个点或者8个点的利润给小规模纳税人,双方各取所需。同理,家族的多台私人营运司机,共用一张加油卡,加油卡的抬头写物流公司的名称。私人营运司机既拿到了物流公司的返还,物流公司又低价拿到了进项。
  • 买票后卖货,像中国石油公司,他们运作正规,每一笔交易都必须开增值税发票的。小型的化工厂(小规模纳税人)想购买一些原油来做原料,但是想规避发票上的增值税损失。另外一方面,另外一家塑料厂(一般纳税人),他们的销售毛利很高,开了很多销项发票,缺少进项票。那么,塑料厂就可能统一采购石油公司的原油产品(含税价100元,税项16元,货物84元)。塑料厂拿到原油以后,以90元的价格分散卖给多个小型的化工厂(小规模纳税人)。那么,塑料厂实际上以10元的价格购买了16元的进项税,与此同时,小型化工厂规避了增值税损失,以90元的价格买了市价100元的原油。

虚开增值税的意义:

  • 在保持销项不变的情况下,增加进项,能减少应缴纳的增值税。还能减低以增值税为依据的其他税项,例如是城建税,教育附加税
  • 出口退税欺诈,出口退税是将所有进项税以现金的方式退还给企业。如果企业以一个较低的成本(7%)购进了进项税(16%),然后申请出口退税,以现金的方式退还13%的税项,那么企业就会出现套利利润(6%)。这显然是在欺诈国家的钱。

虚开增值税的识别方法:

  • 总成本与收入比例不符合,买货后卖票。站在税所角度,日用品制造公司与大商场公司是符合上下游公司的,经营范围是合情理的。但是数量上不合情理,因为大商场公司额外从小卖部买了票回来,无形中也增大它的存货数量,一家一直以来采购数量远大于(双倍)销售数量的公司,肯定会造成存货堆积,难以维计的问题。所以,税所只要持续监控企业的总成本占收入的比例,就能看到这类的虚开公司。
  • 个别种类的成本与收入占比不符合,买票后卖货。站在税所的角度,塑料厂是用不了这么多的原油的,税所是有计算到塑料厂行业中,平均原油采购金额占总销售的比例。如果一家塑料厂的原油采购比例持续过高,那么这家公司就有较大的虚开嫌疑。
  • 上下游经营范围不符合,一家五金企业采购了很多原油作为成本,这显然不符合常理。

6 收入的确认、应收账款和预收账款

6.1 损益的确认原则

收入确认的两个基本条件,缺一不可:

  • 卖方已经实质上完成了它应当为买方所提供的义务。例如是将商品的所有权转移给了买方。(义务完成)
  • 卖方已经从买方那里获得了一项能够被可靠计量的资产。例如是现金,或者应收账款。(付款可靠)

配比原则,企业应当在确认收入的同时,确认相关资产的消耗(费用),使之能与所确认的收入相配比。

6.2 义务完成,付款可靠

在销售完成时就能够确认损益,意味着义务完成,付款也是可靠的。例如:

  • 向客户送货上门,并获取现金
  • 向客户送货上门,但暂时记账
  • 先向客户预收定金,然后送货上门后收取尾款

付款可靠的意义不仅仅只收现金,还包括买方的付款承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解决一些额外的问题:

  • 应收账款坏账计提,当客户的付款是以记账的形式支付,如果客户长期不清账,就有可能产生坏账的情况,如何处理坏账。
  • 销售退回,当客户在交易以后,可能会产生部分商品质量问题退货,我们需要支付退货运费的问题。
  • 销售质量保障,当客户在交易以后,可能会产生部分商品质量问题需要维修,或者进行重发货补偿的问题。

应收账和销售退回,在本节介绍。销售质量保障,在第7节介绍。

6.2.1 应收账

6.2.1.1 会计处理

资产
    应收账资产
        应收账总额(借方)
        坏账准备(贷方)

损益
    日常管理费用(或者销售费用)
        坏账费用(借方)

应收账的涉及到资产和损益的两个科目,我们称坏账准备,是应收账总额的备抵账号。我们对应收账的会计原则为:

  • 应收账的净值,应该为企业应收账总额,扣除坏账准备后的净值。它表示的是企业预期将来能够从客户那里收到的金额。因此这个净值比客户最初承诺的付款金额要更少一点,符合会计的谨慎原则。
  • 应收账计提,应收账的计提总是发生在实际坏账发生之前,以更准确和及时地反应当前的经营情况。这符合会计的持续经营原则。

应收账的会计处理包括有:

  • 应收账的增加(挂账,记账),销售以后得到一个付款承诺
  • 应收账的减少(核销),客户用现金或者其他资产付款,抵消了这个应收账
  • 应收账的计提,应收账的时间比较久,我们需要及时记录应收账预期产生的损失
  • 应收账的注销(转销),应收账的客户公司确实倒闭了,确认无法追讨剩余应收账的时候
  • 应收账的转回(冲销),客户公司倒闭了,被注销以后,竟然被重组了,这个时候还款成为了可能。
借:应收账款,2000
贷:    销售收入,2000

借:应收账款,1000
贷:    销售收入,1000

应收账的增加,应收账当我们销售商品的时候,A客户以记账的方式付款2000元,这个时候,我们就执行以上分录。同理,我们有一个B客户的应收账1000元。

借:货币资金1000
贷:    应收账款1000

应收账的减少,当客户B转入1000元的现金的时候,我们就能核销掉他的应收账了。这个时候应收账总额中就只剩下A客户的2000元了。

借:坏账费用,40元
贷:    坏账准备,40元

应收账的计提,当当前的会计周期结束(月结)的时候,我们取出所有剩余的应收账款(A客户的2000元),以2%(40元)的方式计提坏账,执行以上的分录就行减少当期利润了。这个时候,虽然坏账没有实际发生,但是进行提前的预计,我们能更谨慎地反映经营情况。实际计提的方法有销售收入百分比计提,和账龄计提两种方法。

借:坏账准备,2000元
贷:    应收账款总额,2000元

当在下一个会计周期的时候,我们发现A客户实际上已经破产倒闭了。或者这个应收账款已经超过6个月了,我们就保守地估计这个客户的应收账已经是事实上的收不回来了。我们就会注销应收账,通过以上分录的方式,减少应收总额来注销应收账。注意这种方式并没有减少当期利润,因为利润早已在应收账计提的时候被减掉了。只要坏账准备的贷方数据足够(早期计提足够),当会计周期结束的时候,我们就不再需要额外计提应收账了。

借:坏账准备,500元
贷:    坏账费用,500元

我们将之前多计提的坏账准备加回去,这对当期利润产生了增加。

这是整个应收账的相关会计。

6.2.1.2 资产备抵法的会计技巧

备抵法是一个常见的会计技巧,主要包括有,资产备抵,和损益备抵。资产备抵法的特点是:

  • 新建一个独立的科目(资产位置),与原有的资产科目(应收账)方向相反,从而记录对原有科目(应收账)的减少值。
  • 原有科目(应收账)的增加额和操作并不改变
  • 在每个会计周期结转的时候,进行谨慎备抵,也就是增大备抵额度,从而减少当期利润,为以后可能的实际损失留有充足的损失预期和空间。
  • 当实际损失发生的时候,并不影响减少当期利润。而是通过减少备抵值来实现。
  • 当预计的备抵值过大的时候,可能会产生转回(冲销)的操作。这个时候分录的执行方式不变,只是方向相反。例如,借记坏账准备,贷记坏账费用,实现了减少备抵值,同时增加当期利润的目的。

6.2.1.3 销售收入百分比计提

借:坏账费用(估算为应收账总额*百分比)
贷:    坏账准备

销售收入百分比计提的方式,比较简单。通过计算,现有的应收账总额,然后乘以一个固定的比例,来计提每个会计周期的坏账费用。

坏账准备
期初余额
新增坏账准备(估算数)
本期注销坏账
期末余额(调整数)

坏账准备的T型账号

注意,已经注销的应收账并不参与到坏账费用的计算中。

6.2.1.4 账龄计提

账龄计提是一个更为仔细的计提方法,通过债务人欠款所过期天数来估算当前可能发生的坏账。

例如,该公司的结转前的应收账总额为85000美金,通过计算每笔应收账的过期时间,我们估算出坏账准备余款为24200美金。注意,这里估算的不是新增坏账准备,估算的是坏账准备余额。

坏账准备
期初余额
新增坏账准备(调整数)
本期注销坏账
期末余额(估算数)

那么,我们有坏账准备的期初为5000美金,本期注销坏账为20000美金,坏账准备期末估算为24200美金,我们推算出新增坏账准备为39200美金。

借:坏账费用,39200美金
贷:    坏账准备,39200美金

所以,结转前需要做以上的坏账计提调整分录。

注意,账龄计提,与销售收入百分比计提的方法不同。销售收入百分比估算的是,新增坏账准备。账龄计提估算的是,坏账准备余额。

6.2.1.5 分析

应收账总额
期初余额
本期新增赊销额 注销坏账
收回客户欠款
期末余额

应收账总额的T型账号如上,没啥好说的。

\[ 坏账注销占应收款比例 = \frac {本期注销坏账金额}{0.5*(期初应收账总额+期末应收账总额)}\\ 坏账计提占销售比例 = \frac {本期计提坏账准备} {销售收入}\\ 坏账计提占应收款余额比例 = \frac {本期计提坏账准备} {应收款期末余额} \]

通过以上的三个比例,我们就能推算出公司的坏账计提是否与实际注销相匹配了。

6.2.2 销售退回

6.2.2.1 会计处理

债务
    预计负债
        销售退回准备(贷方)
损益
    销售收入
        销售收入总额(贷方)
        销售退回(借方)

部分商品销售以后,可能预期会有退货的情况,退货的时候我们需要承担运费,重新打包出售仓储等费用。所以,我们在损益表中的销售收入需要调整为企业预期不会出现销售退回的确定销售金额。

另外,除非企业能够合理可靠地预计可能的退货金额,他就能使用备抵法在计算利润是将预计退货部分的金额扣除。否则,对于买方享有退货权的交易,在退货期满前不能够确认销售收入。

销售退回的会计处理包括有:

  • 销售计提,计提销售准备
  • 销售实际退回,实际发生销售退回情况
借:销售退回
贷:    销售退回准备

按照本期的销售收入总额,我们按比例计提销售退回费用。其中销售退回是销售收入的备抵账号。

借:销售退回准备
贷:    货币资金

当实际的销售退回发生时,我们通过减少负债来实现注销。

6.2.2.2 损益备抵法的会计技巧

备抵法是一个常见的会计技巧,主要包括有,资产备抵,和损益备抵。损益备抵法的特点是:

  • 新建一个独立的科目(损益位置),与原有的损益科目(销售收入)方向相反,从而记录对原有科目(销售收入)的减少值。
  • 原有科目(销售收入)的增加额和操作并不改变
  • 在每个会计周期结转的时候,进行谨慎备抵,也就是增大备抵额度,从而减少当期利润,为以后可能的实际损失留有充足的损失预期和空间。
  • 当实际损失发生的时候,并不影响减少当期利润。而是通过减少备抵值(负债方的销售退回准备)来实现。
  • 当预计的备抵值过大的时候,可能会产生转回(冲销)的操作。这个时候分录的执行方式不变,只是方向相反。

注意,损益备抵法,和资产备抵法的不同。备抵账号与原账号都是在同一个分类下,但是资产备抵法的备抵账号(坏账准备)增加时,损益(坏账费用)会减少。而损益备抵法的备抵账号(销售退回)增加时,负债(销售退回准备)会增加。

质量保证成本的会计处理与销售退回十分相似,只不过销售退回指的是有退货的损失,质量保证是没有退货但是有维修的损失。

6.3 义务未完成,付款可靠

销售的另外一种情况是,卖方的义务还未完成,但是买方已经付款了。这个时候,并不能满足收入的确认原则,我们就需要去使用预收款来记录负债,当义务实际完成的时候才去确认收入。例如:

  • 好市多公司的会员年费。预收1年年费,然后分摊到每个会计周期确认收入。
  • 葡萄园公司预收定金1500万。当交货的时候才能确认收入。
  • 苹果公司的电脑和软件升级服务,一共2700美金。那么电脑硬件的销售部分在交货的时候就能确认收入,而软件收入服务就需要分摊到每个会计周期来确认收入。

6.3.1 预收款

6.3.1.1 会员费

借:货币资金,50元
贷:    预收账款,50元

好市多公司预收了一年的会员费,50元

借:预收账款,4.17元
贷:    销售收入,4.17元

在每个会计周期分摊这个会员费,确认为收入

6.3.1.2 预付定金

借:货币资金,1500万
贷:    预收账款,1500万

葡萄公司预收定金1500万

借:预收账款,1500万
借:货币资金,3000万
贷:    销售收入,4500万

正式交货的时候,买方支付尾款3000万

6.3.1.3 软件服务

借:货币资金,2700美金
贷:    销售收入,2500美金
贷:    预收账款,200美金

苹果公司销售电脑,包括电脑,和2年的软件升级服务,一共2700美金,其中硬件部分可以马上确认收入,软件服务只能确认为预收账款。

借:预收账款,8.3美金
贷:    销售收入,8.3美金

在每个会计周期分摊确认软件服务(200/24个月)。

6.3.1.4 预付定金 + 客户支持服务

借:货币资金,145000美金
借:应收账款,580000美金
贷:    销售收入,690000美金
贷:    预收账款,35000美金

卡车公司,售出了一辆卡车725000美金,其中包括690000美金的卡车,以及35 000的客户支持服务。客户已经预付了20%的定金。注意,这个例子中,预收账款与应收账款同时出现。预收账款不仅指预收的是现金,还可以指付款承诺。

6.4 义务完成,付款未可靠

在一些销售业务中,卖方难以合理可靠地估计将来收款的时点和金额。例如是,特许经营业务,买方买了特许经营权以后,可以分期支付特许经营的业务,但是由于小生意的失败率特别高,特许经营的尾款时常难以收回,缺乏一个可靠的付款承诺。

所以,在这些场景中,卖方已经完成了销售的义务,需要等待实际的现金回款时才能进行销售确认。销售确认时,损益的计算有两种方法:

  • 分期回收法,卖方按照买方付款进行确认销售收入,并将毛利总额在多个会计期间进行分配。
  • 成本回收法,卖方按照买方付款进行确认销售收入,刚开始时并不确认毛利,知道买方付款金额超过所售商品的成品时,才去确认毛利。

6.4.1 会计处理

负债:
    递延负债
        递延毛利

在未收入买方付款之前,我们不能确认收入。但是这个会计周期已经确认了较高的应收账款,和较低的存货成本,产生了实际的毛利余额。这个时候,会计技巧的方式是,将原来处于贷方的毛利(损益科目),放到贷方的递延毛利(负债科目)中即可。这样既可以避免影响当期毛利,又实现记账的方法。在美国GAAP中,递延毛利可以放到借方的资产科目中,也是一样的技巧。

我们下面的例子是,卖方销售商品,成本为14 000英镑,收入为20 000英镑。客户同意分3次支付,分辨为7 500 英镑,8 750英镑,和3 750英镑。由于客户支付的高度不确定性,我们采用分期收款确认法,或者成本回收法。

会计的内容包括有:

  • 首次交付货物
  • 逐笔确认收款
  • 中途取消合同,并回收部分货物

6.4.2 分期回收法

分期回收法使用的关键是,假设每次的毛利率是一样的,也就是30%。

借:应收,20 000英镑
贷:    存货,14 000英镑
贷:    递延毛利,6 000英镑

售出商品以后,确认一笔递延毛利

借:货币资金,7 500英镑
借:递延毛利,2 250英镑(7500*0.3)
借:销售成本,5 250英镑(7500*0.7)
贷:    销售收入,7 500英镑
贷:    应收账款,7 500英镑

收到第一笔现金,7500英镑时,并按比例释放出递延毛利。这里有一个小技巧,分期回收法是,货币资金的数量总是刚好与销售收入,应收账款数量一致。

借:货币资金,8 750英镑
借:递延毛利,2 625英镑(8 750*0.3)
借:销售成本,6 125英镑(8 750*0.7)
贷:    销售收入,8 750英镑
贷:    应收账款,8 750英镑

收到第二笔现金,8750英镑时,并按比例释放出递延毛利。

借:货币资金,3 750英镑
借:递延毛利,1 125英镑(3 750*0.3)
借:销售成本,2 625英镑(3 750*0.7)
贷:    销售收入,3 750英镑
贷:    应收账款,3 750英镑

收到第三笔现金,3750英镑时,并按比例释放出递延毛利。至此,所有毛利都已经释放,递延毛利的余额刚好为0。

借:存货,2600英镑
借:递延毛利,1125英镑(毛利余额)
借:重新收回存货发生损失,25英镑
贷:    应收账款,3750英镑

假设只收到了前两笔现金,第三笔现金无法收到,取消合同以后,收回了部分存货2600英镑。这里的会计技巧是,取消合同的时候,应收账款,和递延毛利必然会配平,存货按照实际值计算,损失还是损益就按照借贷平衡来计算就可以了。

6.4.3 成本回收法

成本回收法确认法使用的关键是,分期收款确认法是将销售收入等比例分配到递延毛利科目,和销售成本科目。成本回收确认法是将销售收入分配到销售成本科目,和0递延毛利科目。当销售成本科目凑够了存货数量以后,销售收入只分配到递延毛利科目。

借:应收,20 000英镑
贷:    存货,14 000英镑
贷:    递延毛利,6 000英镑

售出商品以后,确认一笔递延毛利

借:货币资金,7 500英镑
借:销售成本,7 500英镑
贷:    销售收入,7 500英镑
贷:    应收账款,7 500英镑

收到第一笔现金,7500英镑时。存货还有6500还没释放,销售收入只分配到销售成本。

借:货币资金,8 750英镑
借:递延毛利,2 250英镑
借:销售成本,6 500英镑
贷:    销售收入,7 500英镑
贷:    应收账款,7 500英镑

收到第二笔现金,2250英镑时。所有存货已经全部释放,这个时候释放递延毛利,销售收入分配到销售成本和递延毛利。

借:货币资金,3 750英镑
借:递延毛利,3 750英镑
贷:    销售收入,3 750英镑
贷:    应收账款,3 750英镑

收到第三笔现金,3750英镑时。只需要释放递延毛利,销售收入只分配到递延毛利。

借:存货,2600英镑
借:递延毛利,3750英镑
贷:    应收账款,3750英镑
贷:    重新收回存货发生利润,2600英镑

假设只收到了前两笔现金,第三笔现金无法收到,取消合同以后,收回了部分存货2600英镑,同时确认了一笔额外的利润2600英镑。总体利润为4850英镑,和分期回收法是一样的。这里的会计技巧是,取消合同的时候,应收账款,和递延毛利必然会配平,存货按照实际值计算,损失还是损益就按照借贷平衡来计算就可以了。

6.4.4 分期回收法和成本回收法的差别

分期回收法和成本回收法的差别:

  • 成本回收法更晚确认利润,分期回收法更早确认利润
  • 分期回收法的利润更为平滑,成本回收法的利润更为聚集在尾部
  • 无论是全部付款,还是最终全部付款,两者都均不影响最终利润。

6.4.5 损益暂记的会计技巧

递延毛利使用了损益暂记的会计技巧,当卖方已经完成了销售义务的时候,他就可以计算出毛利。但是由于买方原因,无法立即确认该毛利。于是,该毛利可以暂记在负债科目,或者资产科目。当实际的确认收入时刻到来的时候,才将该毛利从负债科目(或者资产科目)中释放到损益科目。

6.5 义务未完成,付款未可靠

企业与买方达成的是一项长期合同,就可能在合同期间内分期确认收入和费用。

长期合同与特许经营权的企业的区别在于:

  • 长期合同是多次确认的销售成本,特许经营权的销售成本在首次执行的时候就确认了,只是付款是分期的而已。长期合同的销售成本无法一次确定,在长期的执行过程,不断变化和累积。
  • 长期合同没有递延毛利,因为销售成本不是一次确定的,递延毛利也不是一次确定的。
  • 长期合同的确认收入可以是现金,也可以是应收账。特许经营权仅以付款的金额确认收入。

长期合同的收入确认有两种主要思路:

  • 以交付义务进度确认收入,对应的确认应收账款,或者预收账款。完工百分比法,和全部完工合同法。
  • 以付款进度确认收入,对应确定相同的销售收入,然后尽可能借记销售成本,直到销售成本为0,才去确认毛利。成本确认法。

6.5.1 会计处理

资产:
    建造工程

由于销售成本是不确定的,在确认收入之前,我们都是对资产中的在建工程进行借记操作。这其实与存货的借记操作是一致的。

收入 费用 利润
1 500 400 100
2 750 600 150
3 500 400 100
4 250 200 400
2000 1600 400

庞巴迪公司答应未来给客户提供25辆货车,合同总价款为2000百万欧元,签订合同时客户就支付了250百万欧元,然后分4期,每期支付437.5百万欧元。

6.5.2 完工百分比法

完工百分比法,就是由当前所完成的工作量占预计工作总量的百分比来确定的。在实务中,常常以目前已经发生的成本占预计到完工的总成本之比来表示完工进度。还有一种方法是,工程估计法,由专家对实物勘察来判断工程的完工进度。

完工百分比主要适用于:

  • 已有确认的买方、买卖双方对将要交付的具体产品和产品交易价格已经达成一致。
  • 卖方可以合理地预期卖方将会随工程进度分期支付合同价款,或者再卖方完工时付款。
  • 卖方可以合理可靠地预计它完成合同标的产品所需要发生的成本总额。
借:货币资金,250百万
贷:    预收货款,250百万

首期,收到定金

借:货币资金,437.5百万
贷:    预收货款,437.5百万

收到第一期现金

借:预收货款,500百万
借:销货成本,400百万
贷:    销售收入,500百万
贷:    建造工程,400百万

确认第一期的收入,预收货款,余额为187.5百万

借:货币资金,437.5百万
贷:    预收货款,437.5百万

收到第二期现金,预收货款,余额为625百万。

借:预收货款,625百万
借:应收账款,125百万
借:销货成本,600百万
贷:    销售收入,750百万
贷:    建造工程,600百万

确认第二期的收入,预收货款,余额为0,应收账款,余额为125百万。

借:货币资金,437.5百万
贷:    应收账款,125百万
贷:    预收货款,312.5百万

收到第三期现金,核销了应收账款,预收货款余额为312.5百万

借:预收货款,312.5百万
借:应收账款,187.5百万
借:销货成本,400百万
贷:    销售收入,500百万
贷:    建造工程,400百万

确认第三期的收入,预收货款,余额为0,应收账款,余额为187.5百万。

借:货币资金,437.5百万
贷:    应收账款,187.5百万
贷:    预收货款,250百万

收到第四期现金,核销了应收账款,预收货款余额为250百万

借:预收货款,250百万
借:销货成本,200百万
贷:    销售收入,250百万
贷:    建造工程,200百万

确认第四期的收入,预收货款,余额为0.

6.5.3 全部完工合同法

全部完工合同法,就将确认收入不断延迟到全部建造或者生产工作都已经完成的时候。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卖方企业对未来的成本或者收款情况缺乏可靠的估计的情况。

借:货币资金,250百万
贷:    预收货款,250百万

首期,收到定金

借:货币资金,437.5百万
贷:    预收货款,437.5百万

收到第一,二,三,四期现金,预收账款的余额为2000百万欧元。

借:预收货款,2000百万
借:销货成本,1600百万
贷:    销售收入,2000百万
贷:    建造工程,1600百万

在第4年的末尾,交付火车的时候,才进行一次性的确认收入和确认费用。

6.5.4 成本确认法

成本确认法,类似于成本回收法。但是成本回收法的销货成本是一次确认的,而在长期合同中,销售成本是累积的多次确认起来的。因此,当收到现金,就确定对应的销售收入的时候,可能会产生:

  • 在建工程余额偏少,甚至为0,这个时候为报告较多的利润。
  • 在建工程余额偏大,这个时候销货成本最大为销售收入,利润可能为0。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卖方企业对未来的成本或者收款情况缺乏可靠的估计的情况,仅IFRS支持这种方法。

借:货币资金,250百万
借:销货成本,0百万
贷:    销售收入,250百万
贷:    在建工程,0百万

首次支付定金时,确认收入和费用,在建工程余额为0,本期利润为250百万。

借:货币资金,437.5百万
借:销货成本,400百万
贷:    销售收入,437.5百万
贷:    在建工程,400百万

第一期收到现金,累计的建造工程余额为400百万,一次性确认为成本,本期利润为37.5百万。

借:货币资金,437.5百万
借:销货成本,437.5百万
贷:    销售收入,437.5百万
贷:    在建工程,437.5百万

第二期收到现金,累计的建造工程余额为600百万,一次性确认为成本为437.5百万,建造工程的余额为162.5百万,本期利润为0百万。

借:货币资金,437.5百万
借:销货成本,437.5百万
贷:    销售收入,437.5百万
贷:    在建工程,437.5百万

第三期收到现金,累计的建造工程余额为562.5百万,一次性确认为成本为437.5百万,建造工程的余额为125百万,本期利润为0百万。

借:货币资金,437.5百万
借:销货成本,325百万
贷:    销售收入,437.5百万
贷:    在建工程,325百万

第四期收到现金,累计的建造工程余额为325百万,一次性确认为成本为325百万,建造工程的余额为325百万,本期利润为112.5百万。

6.5.5 区别

方法 区别
完工百分比法 将利润分摊到多个会计周期,利润较为平滑
全部完工合同法 将利润分摊到最后的一个会计周期,利润展现较后
成本确认法 利润受到当前的建造工程进度影响,一般预收款和尾款阶段的利润较大

7 营运资本

营运资本的主要项目包括有:货币资金、预付项目、存货、应付存款、应计负债(例如应付工资和应交税金),产品质量保证金和重组债务等等。简而言之,营运资本是流动资产+流动负债,但是除掉了流动中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部分。

营运资本中较困难的是存货部分,主要包含内容有:

  • 存货的构成,贸易企业是简单的一进一出,制造企业就涉及了原材料,半成品和产成品等多种构成。
  • 存货的盘存,定期实地盘存法,和永续盘存法这两种。
  • 存货的市价计量,当存货的市价产生较大波动的时候,如何调整存货价值。
  • 存货的成本流转,存货的成本计算,可以有先进先出,后进先出,加权平均等的多种方式,
营运资本 = 流动资产 - 流动负债
流动比率 = 营运资本率 = 流动资产 / 流动负债

注意,在对不同公司进行流动比率比较的时候,不同公司的流动负债含义并不完全相同。例如有些公司的递延利润,递延所得税也会计入流动负债中,但这些流动负债并不需要在未来1年内支出现金的。

公司营运资本 = (流动资产 - 流动金融资产) - (流动负债 - 流动金融负债)

公司营运资本是扣除了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以外的流动科目。这样做的原因是为了剔除金融业务对公司主营业务的分析影响。

区分一项资产(负债)是经营性资产(经营性负债)还是金融资产(金融负债)的主要标准是企业持有该项目的目的。如果企业持有该项目是为了在经营中直接使用还是用它来为经营活动进行投融资。

短期金融资产包括能滋生利息或者投资收益的项目,如有价证券和其他短期投资。短期金融负债包括需要计算利息的支付义务,例如短期银行借款,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项目。

7.1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

资产: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是属于流动性非常强的短期资产,包括有:

  • 库存现金
  • 汇票
  • 银行支票
  • 支票账号存款
  • 定期存款
  • 三个月以内的固定收益投资

7.2 短期投资或者有价证券

资产:
    短期投资或者有价证券

对于三个月以上的固定收益投资,就不再属于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了,需要归入短期投资的科目。

7.3 预付账款

资产:
    预付账款
        预付保险费
        预付租金
        预付工程款
        预付货款

损益:
    日常管理费用
        保险费用
        租金费用

预付账款下级划分多个子科目,它通常表示公司已经支付但还没有消费的各种服务。

借:预付保险费,18000元
贷:    货币现金,18000元

年初的时候,购买了一年期的公司财产保险,共1.8万元

借:保险费,1500元
贷:    预付保险费,1500元

那么在每个月月结的时候,就需要预付保险费分摊出来作为费用。

7.4 存货

7.4.1 存货的构成

7.4.1.1 商业企业

对于商业企业来说,所取得得存货直接就是已经达到了可对外出售状态的成品。

7.4.1.2 制造企业

对于制造企业来说,存货并不是直接就可以达到了可对外出售状态的成品,因为成品需要在车间里进行加工和组装,制造企业的成本包括有:

  • 直接材料,每个子物料的成本。
  • 直接人工,将原材料加工为产成品的过程所消耗的人工成本。
  • 间接制造费用,对生产过程非常重要,但是又不能直接追溯的间接费用。例如,生产设施的折旧费用、保险费用和相关税金等等。

制造业的存货账号,应该划分为三个

  • 原材料
  • 在产品(生产成本),包括原材料费用,车间人工,以及其他车间费用。
  • 产成品,已经生产完成但尚未售出的产品价值

注意,销售费用(销售佣金,销售人员工资、保险费费用和税收),管理费用(CEO的薪酬,人力资源部的资产折旧等)都属于期间费用,不能归纳到生产费用中

资产:
    存货
        原材料
        生产成品
        产成品
损益:
    销货成本

制造业的相关会计分录

借:原材料,25000元
贷:    应付账款,25000元

购买一批原材料,价值2.5万元

借:生产成本,20000元
贷:   原材料,20000元

生产部门领用了2万元的原材料

借:生产成本,40000元
借:工资费用,20000元
贷:    应付薪酬,60000元

月底计提工资,工资共6万元,2万元是营销和管理部门的,入工资费用。4万元是生产部门的,入生产成本。

借:生产成本,1000元
借:公用事业费,200元
贷:    应付公用事业费,1200元

月底计算公用事业费,共1200元,其中200元是营销和管理部门耗用的,1000元是生产部门耗用的。

借:生产成本,14583元
借:租金费用,6250元
贷:    货币资金,20833元

缴纳租金费用20833元,其中70%是生产场地,30%是管理场地。

借:产成品,48500元
贷:    生产成品,48500元

生产部门完工入库的产品价值为48500元,这里的计算比较复杂,因为生产成本,包括有人工费用,公用事业费,租金费用,它们都不是直接计算到单个在产品上的成本,需要用一点的算法来分摊每个产成品费用的(注意,分摊的是入库的产成品价值,不是在库的在产品价值)。这个分摊算法可以约当产量法,看这里

借:应收账款,75000元
借:销货成本,42600元
贷:    销售收入,75000元
贷:    产成品,42600元

销售商品的时候,从产成品中扣除成本。

原材料
期初余额
期间购入原材料
期间生产领用原材料
期末余额

存货,原材料的T型账号

生产成本
期初余额
期间生产领用原材料
期间生产耗用的直接人工价值
期间生产过程的间接制造费用
期间生产完工入库的制造成本
期末余额

存货,生产成本的T型账号

产成品
期初余额
期间生产完工入库的制造成本
售出产品的制造成本
期末余额

存货,产成品的T型账号

7.4.2 存货的盘存

期初存货 + 本期增加的存货 - 本期减少的存货 = 期末存货

在存货的会计实务中,我们常常需要知道本期减少的存货。对于商业企业而言,销货成本就是本期减少的存货。对于报告利润表而言,销售成本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我们需要清楚每个会计周期减少的存货是多少。有两种方法:

  • 永续盘存法(直接法),每次销售商品的时候,就记录每一单减少的存货,在会计周期结转的时候,销售商品的总数量,就是本期减少的存货。
  • 定期实地盘存法(间接法),我们不记录销售商品的数量,我们只需要在会计周期的期末盘点现有的库存数量,也就是知道期末存货的数量。根据存货恒等式,当我们知道期初存货,本期增加的存货(本期采购存货的数量),以及期末存货以后,我们就能推导出本期减少的存货了。

7.4.3 存货的市价计量

存货在资产负债表中是以取得成本对其进行初始计量的,但是,当所持有的存货的市场价格发生变化之后,我们需要考虑市价变动对当期利润产生的影响。

场景有:

  • 市价下跌,市价下跌的时候,我们需要及时报告存货减值。我们可以直接对存货减值,也可以通过存货跌价准备的备抵账号来减值。减值的结果都是造成损益表中的未实现存货损失(一般放在销货成本下面)科目减少。
  • 市价上涨,无论是GAAP,还是IFRS,都不能在存货售出前,对市价上涨的存货确认当期收益,因为这不符合会计中的谨慎性。在细节上,GAAP要求存货永远只能减值不能增值,IFRS则允许将过去存货跌价准备的余额转回,这个时候就可能增加当前收益,但是存货的价值不允许超过初始成本。

7.4.3.1 存货减值

借:未实现存货损失
贷:    存货

我们可以直接对存货贷记来进行存货减值。未实现存货损失,一般放在销售成本的子科目中。

借:未实现存货损失
贷:    存货跌价准备

我们也可以对备抵账号,存货跌价准备贷记来实现存货计提。使用备抵账号的好处在于,我们可以记录合计的存货减值数量。

7.4.3.2 存货跌价准备转回

借:存货跌价准备
贷:    未实现存货损失

GAAP不允许存货跌价准备转回,IFRS允许存货跌价准备转回,这样的话会增加当期收益。

7.4.3.4 成本与市价孰低原则

成本与市价孰低原则:

  • 如果市价下跌,它在存货售出前就确认损失。但如果市价上升,它仅在存货售出后才确认市价高于初始取到成本带来的收益。
  • 按成本与市价孰低原则在资产负债表中所报告的存货价值永远也不会高于、但却有可能低于存货的取得成本。

该原则对毛利的影响:

  • 减值与出售发生在同一个会计周期,那么毛利不受影响。
  • 减值在前一个会计周期,出售在后一个会计周期,那么毛利先减少,后增加。
  • 无论是那种情况,都没有改变存货在整个寿命期内的净损益总额。

7.4.4 存货的成本流转

7.4.4.1 流转假设

在使用商品条码,RFID等工具情况下,我们能在存货出货的时刻,就知道它的单价是什么,它对应的进货批次是哪一个,这种对商品成本进行核算的方法称为个别认定法。但是实际的企业运作中,我们都很难做到准确追踪每个商品的成本,我们都需要一种成本流转的假设来核算商品成本。

期初存货 + 本期增加的存货 - 本期减少的存货 = 期末存货

在使用实际企业运作中,我们大多采用实地盘存法,我们只知道期初成本,本期增加存货,以及期末存货的数量,对于本期减少的存货金额,我们是需要手动推算出来的。

推算的方式为:

  • 先计算本期减少的存货数量(不含成本)
  • 然后计算本期可供销售的存货数量和成本(期初存货 + 本期增加的存货)
  • 最后套用成本流转假设,分配本期减少的存货数量的各个成本。

成本流转假设主要有三种:

  • 加权平均成本法
  • 先进先出法(FIFO),
  • 后进先出法(LIFO),美国公认会计原则允许使用,但国际财务报告禁止使用此方法。

如图所示的计算方式,难度不大。

在采购成本持续上涨,而企业不断加大采购量的情况下,后进先出法假定能报告更高的销售成本,更低的报告期利润,从而得到较低的当期所得税额。美国允许企业使用后进先出法,来延后企业所得税的缴纳。

7.4.4.2 比较与分析

先进先出法和加权平均法,对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有类似的影响,所以我们着重分析先进先出法,和加权平均法的区别就可以了。

存货层次:先进先出法(FIFO),手上的存货肯定是最新(严格最新)的货物,减少的存货是较旧的货物。后进先出法(LIFO),手上的存货肯定是较旧(不是严格最旧)的货物,减少的货物是最新的货物(严格最新)

当采购成本在上涨,并且存货数量在增加的时候,LIFO法能报告较高的销货成本(同时也是更为接近当前的销售成本),较低的存货余额。FIFO法则报告,较低的销货成本(同时也是较为陈旧的销售成本),较高的存货余额。因此,LIFO法在这种情况下,能报告更低的资产余额和更低的利润,FIFO则刚好反过来。

当采购成本在下跌,并且存货数量在增加的时候,FIFO与LIFO的结果就刚好反过来了。因为FIFO出货的都是早期的货物,所以它能报告更高的销售成本,更低的存货余额。LIFO则报告更低的销售成本,更高的存货余额。这个时候,LIFO能报告更高的资产余额和更高的利润,FIFO则刚好反过来。

注意,以上两个结论都是建立在存货数量在增加的基础上,如果存货数量在减少,那么结论就需要看情况而定。例如,在采购成本在上涨,存货数量在大幅减少的时候。存货数量减少,意味着销售成本中,既包含当期的采购成本的部分,也包含历史的采购成本部分。如果该程度是大幅减少,意味并假设为LIFO是由当前的30%+历史的70%,FIFO是当前的10%+历史的90%,一旦LIFO的历史存货较低,就可能造成LIFO的销货成本更低的情况。

站在长远的角度看,物价水平在上升,采购成本是在上涨的。而且,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也会产生存货数量的情况。因此,在绝大部分的情况下,LIFO的方式都能报告较高(也是较新较真实)的销售成本,较低的利润,能够减少更多的应纳税项。另外,LIFO法上的存货余额更低,能报告更高的存货周转率。缺陷在于,当时间较久以后,LIFO法报告的存货余额可能严重失真,与近期的采购成本相差太大。FIFO法的总体表现要比LIFO要好得多,因为在每个会计周期,旧存货都被优先出货,所以,利润表上报告的销货成本(较旧的存货)不会产生过于严重的失真问题,存货余额仍然比较准确真实。

7.4.4.3 LIFO转换为FIFO方式

在IFRS要求中,采用后进先出法计算应纳税所得额的,就必须采用后进先出编制财务会计报告,这被称为后进先出法一致性规定。同时,公司需要以附录的方式披露当前存货以先进先出方式的价值。

我们在上一节也推导了,LIFO方式的利润表更加真实,但是资产负债表就较为失真。我们需要将LIFO的方式结合附录转换为FIFO的存货价值,以满足报表的可比性和可靠性。

例如,我们有这样的公司,报告了利润表,而且在附录中报告了,FIFO法比LIFO法,在期末与起初,分别高出87.4百万和46.9百万美金。

方法是,先推导出当期的采购价值,然后将起初和期末的存货价值转换为FIFO以后,进一步推导当前的FIFO方式计算下的销售成本。可以看到,FIFO方式下的利润更高,存货周转率更低,更符合可靠性和可比性。

7.4.5 存货的分析

\[ 存货周转率 = \frac {销货成本}{平均存货余额} \]

注意,存货周转率的分子是销货成本,而不是销售收入。因为销售收入还会收到毛利率的影响,销售成本只会收到采购成本和存货成本流转假设的影响,更为可靠地描述存货周转的问题。

关于存货周转率的几个方法:

  • 提高外包比例。毛利润下降,但存货周转率上升。
  • 优化销售组合,减少冷、背、残、次存货。毛利润上升,存货周转率上升。
  • 存货减值。毛利率下降,存货周转率下降。

7.5 应付账款

对一家公司来说,他的应收账款,就是另外一家公司的应付账款。应付账款,就是供应商供货以后,暂时欠下供应商的负债。

\[ 应付账款周转率 = \frac {当期采购额度}{当期平均应付账款} \]

应付账款的周转率也没啥好说的

7.6 短期借款和应付利息

从银行或者其他贷款人那里获得1年以内的融资,称为短期借款

资产:
    货币资金
负债:
    短期借款
    应付利息
损益:
    利息费用

短期借款涉及的会计科目

借:货币资金,1000 000元
贷:    短期借款,1000 000元

借入1000千美金,年利率为6%。

借:利息费用,45 000元
贷:    应付利息    45 000元

利息总和为60 000元,分摊每个月为5 000元。那么当过了9个月,到达年末的时候,虽然还没需要还款,但也要做一笔会计分录,确认这笔利息支出。

借:利息费用,15 000元
贷:    应付利息,15 000元  

到达需要缴纳还款的时候,额外确认一笔3个月的利息费用。

借:短期借款,1000 000元
借:应付利息,60 000元
贷:    货币资金,1060 000元

最后,缴纳一笔1060千的现金,同时结清短期借款和应付利息。

7.7 应付职工薪酬

职工薪酬,分为两部分:

  • 职工承担的部分,包括有个人所得税,工会经费,保险费和实际到手的现金等等。在向职工发放薪酬的时候,公司都会代表职工先行缴纳这些费用,扣除这些费用以外的现金才发给职工。
  • 公司承担的部分,包括有工薪税,保险费,福利待遇,带薪休假等等。这些是公司本身作为雇主需要向政府或者保险公司需要额外的缴纳的部分。注意,带薪休假也是一种费用,企业需要在员工提供服务期间就计提出来,当员工实际休息的时候才进行扣除,这其实是6.2.2.2中损益备抵法的一种会计技巧。

无论是职工承担的部分,还是公司承担的部分,他们都是属于公司的工薪费用。

资产:
    货币资金
负债:
    应付政府的各种税金
    应付工会经费
    应付保险费(职工部分)
    应付保险费(公司部分)
    应付工薪税
    应付职工薪酬
    预计带薪休假与应付福利
损益:
    工薪费用
    保险费用

涉及的会计科目如上

借:工薪费用,100 000元
贷:    应付政府的各种税金,40 000元
贷:    应付工会经费,500元
贷:    应付保险费(职工部分),3 000元
贷:    应付职工薪酬,56 500元

员工的薪酬总额为100 000元,扣掉职工薪酬的部分,余下56 500元发放给职工。

借:工薪费用,18 000元
借:工薪费用,4 720元
借:保险费用,4 500元
贷:    应付工薪税,18 000元
贷:    预计带薪休假与应付福利,4 720元
贷:    应付保险费(公司部分),4 500元

公司承担的职工薪酬部分,包括有:

  • 应付工薪税,员工薪酬总额,100 000元的18%。
  • 带薪休假价值,根据员工的工作年限,计算当前会计周期内员工挣得的带薪休假福利价值。
  • 保险费,雇主需要购买的保险责任。一般被归类为保险费用,而不是工薪费用。
借:预计带薪休假与应付福利,1 000元
贷:    应付工资,1 000元

当员工实际使用带薪休假福利的时候,我们就从备抵账号中扣除就可以了。

7.8 应交所得税

企业每期的所得税金额为,当期的应纳税所得额,乘以,公司所得税税率就可以了。一般来说,由于纳税采用的会计规则与财务报告的会计规则是有所差异的,所以应纳税所得额与税前利润通常是不一致的。

资产:
    货币资金
负债:
    应交所得税(或者称为,应交税金)
损益:
    所得税费用

相关的会计科目如上

借:所得税费用,10 000元
贷:    应交所得税,10 000元

月末确认一次所得税费用,记录如上

7.8 产品质量保证金

产品质量保证金,和销售退回的会计处理是很相似,他们都是对销售收入的一种备抵。因为产品在售出以后还可能需要提供售后服务或者维修保证,我们需要在销售的时候就需要提前准备这项支出的费用,当这项支出实际支出的时候,我们只需要扣减一下就可以了。这也是损益备抵的一种会计技巧,也可以看成是延期交货负债,毕竟公司还没完成售后服务的义务。

资产:
    货币资金
负债:
    产品质量保证金负债
损益:
    销售收入
    产品质量保证费用

相关的会计科目如上

借:应收账款,280.0元
借:产品质量保证金费用,11.2元
贷:    销售收入,280.0元
贷:    产品质量保证金负债,11.2元

销售商品,价值为280.0元。同时,我们预计以销售收入的4%为产品质量保证金费用,额外计提一笔产品质量保证金负债。该负债应有足够的贷方余额,以保证合理地确保将来可能发生的产品质量维修成本。因此,在销售确认的时候,这笔质量保证费用就已经确认了。

借:产品质量保证金负债,4.8元
贷:    货币资金,4.8元

当产品质量确实发生问题,从计提值中扣除就可以了,不影响当期的损益。

7.9 重组债务

重组,就是企业的经营范围或者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实质性改变。例如,将某个分部或者工厂出售或关闭,合并职能办公室,将经营场所从一个地点搬迁到另一个地点,解雇员工或者终止租赁协议,以及出售资产等等。

企业重组的时候,需要额外的费用支出才能促使公司成功转型。因此,企业在重组之前需要先估算费用,然后进行实质性的重组支出,或者重组转回的操作。

只有满足以下条件才能确认为重组负债:

  • 管理层已就重组计划做出了承诺。IFRS和GAAP都有要求。
  • 重组成本符合负债的定义——属于一项企业无法主动避免的现实义务。IFRS有要求,GAAP无要求。

对重组费用支出,与重组负债,与质量保证金负债相当类似,但要注意有转回的操作。

资产:
    货币资金
负债:
    重组债务(或,重组准备金)
损益:
    重组费用

相关会计分录如上

重组债务
期初余额
计提
使用
转回
期末余额

重组债务科目的三个操作,计提,使用和转回。

借:重组费用,14元
贷:    重组债务,14元

公司管理层通过一项重组计划,预计支出为14元,减少了当期损益。

借:重组债务,8元
贷:    货币资金,8元

当年使用了8元的重组债务,不影响当期损益。

借:重组债务,6元
贷:    重组费用,6元

第二年重组结束,发现多计提了6元的重组债务,我们进行转回处理。注意,转回操作增加了当期损益。

8 长期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

8.1 长期资产的确认

8.1.1 资本化支出与费用化支出

长期资产的确认条件有两个:

  • 所有权。该资产是由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带来的、其未来经济利益的所有权已经归属于企业。
  • 预期收益。在初始确认时,企业能够合理可靠地计量该资产能带来的预期经济利益。

对于不符合上述两个条件中的任意一个,就应当作为当期费用进行会计处理。

对于研究支出,显然不满足第二个条件,研究过程的预期收益是难以估计的,所以对于研究支出,无论IFRS还是GAAP,都必须进行费用化处理。

对于开发支出,IFRS仅允许软件行业在已经验证了技术可行性的情况下,将后续的开发支出确认为资本化处理,否则必须为费用化处理。GAAP则有更宽松的处理。

  • 项目已具有技术可行性
  • 企业有意愿和能力将项目开发完成,实现其最终用途或者对外出售
  • 企业可以合理可靠地计量该开发资产

在GAAP中,当开发支出满足以上条件的时候,开发支出可以作为资本化处理。

8.1.2 商誉

在企业合并中,购买价格代表着所购入实体的公允价值,即全部可辨认和不可辨认净资产的价值(净资产=总资产-负债)。商誉就是所购入主体的,不可单独确认价值的公允价值。在会计处理中,商誉是按照购买价格与,全部可单独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之差来进行初始计量的。

例如,贵成公司全资收购了卡帕克斯公司,收购价格是100百万美金。其中卡帕克斯公司的各种有形资产(不动产和设备,现金,应收账等等)和无形资产(客户名单,商号权,研发项目),扣除了债务后,净资产为80百万美金。那么,贵成公司应该确认一笔20百万的商誉资产(购买价格减去净资产公允价值)。

8.1.2 会计处理

  • 购买或者自行建造有形资产的支出可以确认为资产。
  • 对于内部研发的无形资产,作费用化处理。只有两个例外,IFRS的实现了技术可行性之后的软件开发成本。和GAAP的实现了技术可行性之后的开发成本。
  • 对于外部购买的无形资产,作资本化处理。因为市场化交易证明了该无形资产的存在,并证明了它的公允价值。
  • 企业合并中,商誉应确认为资产。

从会计处理中可以看到,费用化处理能大幅减低当期利润,资本化处理能增大公司资产,避免大额减少当期利润,有美化报表的能力。另外,由于外部购入的无形资产,无论是研发支出,还是开发支出,都允许被资本化处理。所以,要警惕那些习惯于外购无形资产的企业,他们的报表看起来要比习惯于自行研发的企业,资产要更多,利润要更多。

8.2 初始计量,取得成本

8.2.1 初始成本的范围

无论是有形资产的还是无形的长期资产,都应该按取得成本进行初始计量,即初始入账成本应等于该资产在取得日的公允价值。包括发票价格,运输费用,安装成本,法律费用,税收费用或者其他为使资产达到可使用状态前的必要支出。

长期资产的初始成本要注意的要点有:

  • 包括但不仅限于,人工成本,材料支出,土地价格,建筑物价格,律师费用,税收费用,谈判和管理费用,咨询费用,运输费用,安装成本等。
  • 长期资产的土地价格和建筑物价格要进行区分分配。在购买的时候,常常土地和建筑物一起购买。但是,土地是没有年限的,不需要折旧处理,而建筑物是有年限的,需要折旧处理。因此,两类资产是区分计算总额的。
  • 不包括机会成本,例如为购买一座建筑,疏忽了对一个客户的接待,导致损失了利润2000元,机会成本是不能归入建筑物的初始成本中。
  • 非现金交易,例如使用发行股票,或者其他资产来购买另外一项长期资产,这个时候,应以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或者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的更可靠者作为计量。
  • 利息资本化,

8.2.2 利息资本化

利息资本化,IFRS和GAAP都允许企业将建造期间的利息费用包含到自行建造的长期资产成本中,因为企业在自行建造资产的过程中发生融资费用就像发生人工成本和材料支出一样,是非常自然的。

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

  • 当工程的融资来自于多个借款的时候,我们需要做一个借款利率的加权平均值。
  • 当借款确认利息费用的时候,我们先全部确认为利息费用。然后再做一个利息资本化操作,减少利息费用,增加长期资产科目。从而降低当期的利息费用。

注意,利息资本化能降低当期的利息费用,增加当期的净利润。同时也会增大长期资产的初始确认成本,往后的折旧费用也会增加,往后的净利润也会减少。从整个长期资产寿命期而言,利息资本化没有改变费用总额。另外,当期的利息费用降低了,但是当期的应付利息依然没有改变。

8.3 后续计量,折旧与摊销

8.3.1 折旧与摊销的场景与意义

折旧的场景:

  • 对于寿命有限的长期资产,在每个会计周期,我们应该根据使用该资产的情况,将长期资产取得成本的一部分确认为当期费用。寿命应该以经济使用年限,和法定年限之间取更短的那一个作为折旧依据。例如,有限的专利权,建筑物,设备,土地使用权,客户名单等等。
  • 对于寿命无不确定的长期资产,我们不需要再每个会计周期间确认费用。例如,商业名称,商标权,商誉,土地,艺术品等等。

在会计上,把这种定期确认的成本称为折旧费用(对有形资产),或者摊销费用(对无形资产)。

折旧与摊销的意义在于:

  • 成本分配,长期资产的取得成本可以看成是一种资产的预付款,我们需要在每个会计周期,在扣除预计残值以后,分摊到每个会计周期确认为当期费用。这其实是对资产成本的系统性分配方法而已。
  • 不代表(经济)价值减少的幅度,折旧与摊销操作并不代表长期资产的价值下跌。因为我们持有长期资产,是为了持续获得它提供的价值,而不是为了计量资产价值的减损或者变动。因此,即使长期资产的价值上升了,我们依然需要计提折旧。

8.3.2 折旧与摊销算法

要计算长期资产的折旧或者摊销,需要:

  • 计算该资产的应计折旧或应摊销总额。
  • 估计该资产的服务年限(或有效使用年限)
  • 选取恰当的方法在资产的服务期内计算折旧或者摊销金额。

应计折旧额有两种情况:

  • 取得成本减去残值。实务中,建筑物的残值为零,对于汽车租赁公司的汽车的残值就不是零。
  • 取得成本加上处置费用。例如,服务期满的核电站,还需要大量的开支来进行弃置处理操作。所以,在计提核电站折旧之前,先做一笔分录,贷记资产退废负债,借核电站资产,从而增大资产的取得成本,提高每期的折旧额。当服务期满以后,弃置所需费用就在资产退废负债扣除。

服务年限,应考虑以下因素:

  • 监管条例
  • 合同规定
  • 法律因素
  • 实物与功能因素

折旧算法有三种:

  • 直线法(年平均法)
  • 工作量法
  • 加速折旧法(前期折旧金额较多),包括有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

\[ 单位期数的折旧或摊销费用 = \frac {取得成本 - 预计残值}{预计可使用期数}\\ 当期折旧额 = 单位期数的折旧或摊销费用 * 1\\ 当前折旧额 = ({取得成本 - 预计残值}) * \frac {1}{预计可使用期数} \]

直线法是比较常用的方法。

取得成本 - 预计残值 直线法折旧率 折旧费用
1 5000-200=4800 1/5 960
2 4800 1/5 960
3 4800 1/5 960
4 4800 1/5 960
5 4800 1/5 960

一个机器的取得成本是5000元,残值为200元,服务年限是5年。使用年数总和的折旧算法。

\[ 单位工作量的折旧或摊销费用= \frac {取得成本 - 预计残值}{预计工作总量}\\ 当期折旧额 = 单位工作量的折旧或摊销费用 * 当期工作量 \]

工作量法,是根据当期使用的工作量,与单位工作量费用的乘积。例如,对于卡车来说,总工作量就是它的预计最大行驶里程,当期工作量就是它在当期的行驶里程。

\[ 当期折旧额 = ({取得成本 - 累计折旧额}) * \frac {2} {预计可使用期数} \]

双倍余额递减法,与直线法的区别是。直线法使用的是 (初始账面价值 - 预计残值) * 1/n,而双倍余额抵减法,使用的是(剩余账面价值) * 2/n。注意公式里面,直线法是考虑残值的,双倍余额递减法不考虑残值。

显然双倍余额递减法的早期计提折旧速度较多。但是双倍余额法的缺点在于,由于每次计算都是用余额,乘以一个固定的百分比,来计算折旧额。因此双倍余额法是不可能将资产折旧到0。在实务中,双倍余额法只能在前几年使用,后几年需要使用考虑残值的直线法来折旧。

账面价值 双倍余额抵减折旧率 折旧费用
1 5000 2* (1/5) = 0.4 2000
2 3000 2* (1/5) = 0.4 1200
3 1800 2* (1/5) = 0.4 720
4 1080-200=880 1/2 = 0.5 440
5 1080-200=880 1/2 = 0.5 440

一个机器的取得成本是5000元,残值为200元,服务年限是5年。

\[ 当期折旧额 = ({取得成本 - 预计残值}) * \frac {当期第n期} {1+2+3+...+总期数} \]

年数总和法,和直线就比较类似了,只是折旧比率不同而已。

取得成本 - 预计残值 年数总和折旧率 折旧费用
1 5000-200=4800 5/15 1600
2 4800 4/15 1280
3 4800 3/15 960
4 4800 2/15 640
5 4800 1/15 320

一个机器的取得成本是5000元,残值为200元,服务年限是5年。使用年数总和的折旧算法。

8.3.4 会计处理

资产:
    不动产总额
    累计折旧
损益:
    生产成本
    管理费用
    销售费用
    折旧费用

涉及的相关会计科目如上

借:折旧费用
贷:    累计折旧

一般情况下,对于不动产,建筑物的折旧如上

借:生产成本
贷:    累计折旧

但是,如果该建筑物是用于车间生产,那么该折旧费用应该归入生产成本中。同样地,对于专利类型的长期资产,如果该专利是用于车间生产产品的,它的折旧费用也要归入生产成本中。

借:销售费用
贷:    累计折旧

同样地,对于客户名单这类的长期资产,折旧应该归入销售费用中

长期资产净值(账面价值) = 长期资产总额 - 累计折旧

累计折旧是长期资产总额的备抵账号,这样,我们能在保留总额的基础上,计算出当前的净值。

8.3.5 折旧与摊销算法的选择

折旧与摊销的不同算法,影响了利润表中的折旧费用大小,也影响了资产负债表的长期资产净值。我们分两个场景使用折旧法

  • 税务报告,我们应尽可能早的计提折旧,以减少当期的纳税总额。所以,我们一般选择加速折旧的算法。
  • 财务报告,考虑应合理地分配长期资产的取得成本,我们一般选择直线法。

8.3.6 信息更新对折旧的影响

当使用年限或预计残值发生变化以后,我们的处理是:

  • 过去已经计提的折旧或者摊销费用,不去进行调整
  • 计算新的应计折旧额。首先算当前净值 = 总额 - 累计折旧,然后计算新的应计折旧额 = 当前净值 - 新的残值
  • 计算新的每期折旧额。新的折旧额 = 新的应计折旧额 * 新的折旧比率

因为维护、维修和改善有形资产的性能而发生各种支出:

  • 维修支出。维护和维修费用,不会延长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也不会增加它的服务潜能。我们进行费用化处理。
  • 改良支出,延迟使用寿命,降低运行成本,增强资产潜能的。我们进行资本化处理。注意,资本化处理以后需要重新计算折旧额。

8.4 资产处置

资产处置有两种方式,现金处理和非现金处理。并且,处理资产产生的差额归入处置利得或者损失,不能归入利润。资产处置的时候,都需要结清资产总额科目和累计折旧科目,将差额确认为利得或者损失。

借:货币资金,2000元
借:累计折旧,3000元
贷:    设备,5000元

一台设备取得成本是5000元,累计折旧为3000元,处置收款为2000元。

借:货币资金,2500元
借:累计折旧,3000元
贷:    出售设备利得,500元
贷:    设备,5000元

一台设备取得成本是5000元,累计折旧为3000元,处置收款为2500元。

借:货币资金,1500元
借:出售设备损失,500元
借:累计折旧,3000元
贷:    设备,5000元

一台设备取得成本是5000元,累计折旧为3000元,处置收款为1500元。

对于非货币性交换,要点为:

  • 默认按照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
  • 除非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更加准备可靠
借:设备(新款),2500
借:累计折旧,3000元
贷:    设备,5000元
贷:    非货币性交换利得,500元

一台设备取得成本是5000元,累计折旧为3000元,处置后换入一个新设备,公允价值为2500元。

8.5 公允价值变动

8.5.1 增值与减值

和存货一样,长期资产公允价值增值的条件非常严格难以达到,我们很少做长期资产的公允价值增值的操作。当发生的时候,我们直接借记长期资产的账面价值,贷记综合收益账号即可。注意,不能贷记到净利润。

长期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值就比较常见了,IFRS和GAAP的要求是,当发生减值的时候,先结清原来的资产总额科目和累计折旧科目,然后确认一笔新的资产。

借:设备(新估值),1500元
借:资产减值损失,500元
借:累计折旧,3000元
贷:    设备(取得成本),5000元

当发生了资产减值损失的时候,优化冲销过去确认的重估增值(借记综合收益账号),若有不足,才作为利润的减少处理(借记资产减值损失)

减值损失时,对长期资产区分为三类:

  • 第1类,寿命有限的长期资产和土地,除土地外,这类资产都有有限的寿命,需要定期折旧或者摊销。
  • 第2类,寿命不确定的,除商誉以外的无形资产,服务期限不确定,不需要定期折旧或者摊销。
  • 第3类,商誉

8.5.2 第1类的减值判断与数量

IFRS的要求是:

  • 减值判断,账面价值少于“预期未来现金流量的总和”(不需要贴现处理)。
  • 减值数量,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出售该资产所能收到的价款(不考虑处置成本)。

GAAP的要求是:

  • 先定义一个可收回金额。可收回金额是“公允价值减去处置成本之差”与“预期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需要贴现处理)的较高者。
  • 减值判断,账面价值少于可收回金额。
  • 减值数量,可收回金额与账面价值的差额。

8.5.3 第2类资产的减值判断与数量

第2类资产主要依赖于公允价值作为减值判断。

IFRS的要求是:

  • 减值判断,账面价值少于公允价值
  • 减值数量,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

GAAP的要求是,第1类资产的要求一致。与IFRS的区别是,GAAP需要考虑处置成本。

8.5.3 第3类资产的减值判断与数量

第3类资产就是商誉这一种资产,这种资产的特点是,无寿命期,也没有公允价值。它是按照购买价格与,全部可单独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之差来进行初始计量的。

IFRS的思路是,得到商誉的隐含价值后再判断比较。先获得整体的公允价值,然后获得第1类和第2类的公允价值,从而推算出商誉的隐含公允价值。将商誉的隐含公允价值与当前价值做比较,来进行减值。

GAAP的思路是,商誉就是整体公允价值减值的优先单元。先获得整体的公允价值,如果整体的公允价值减值了,那么优先减掉商誉价值,直至商誉价值为0或者到达可收回金额,剩下的才去冲减第1类和第2类资产。

账面价值 公允价值
第1类 47 47
第2类 33 25
第3类 20
合计 100 80

例如,在IFRS中,目前已知当前三类长期资产的公允价值,也知道第1类,第2类,和总的公允价值。我们就能推算出,当前商誉的公允价值为12。因此我们需要对商誉减值12。IFRS对商誉的减值不影响其他资产的减值。

借:资产减值损失,12
贷:    商誉,12

商誉减值的分录如上

账面价值 可收回金额 新值
第1类 47 47 47
第2类 33 25 27
第3类 20 6 6
合计 100 80

例如,在GAAP中,先列出各个资产的可收回金额。由于总公允价值下跌了20元(100元-80元)。我们先优先扣减商誉价值,商誉价值最低跌到为6元,也就是被扣掉了14元,剩下6元需要扣掉。1类资产已经到底了,无法扣除。2类资产就可以扣掉6元,剩下27元。GAAP对商誉的减值可能伴随着对其他资产的减值。

9 长期借款、债券与租赁

9.1 现金流与现值

9.1.1 期数与利率

现值,和终值之间肯定是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要么是12个月,或者10年等一个具体的时间。我们需要将时间按照需要切分成不同的小片,例如是1个月,1个季度,一个半年,一年等等。那么经历的时间就可以看成是时间片的倍数,也就是期数了。

例如,小片定义为1个月,那么半年时间就是6个期数,一年时间就是12个期数。

\[ 年利率 = \frac {一年时间}{一期时间} * 每期利率 \]

然后我们约定年利率如上,注意不是年化利率,是年利率。例如,期数定义为一个月,月利率是1%,那么年利率就是12%。期数定义为一个季度,季度利率为2%,那么年利率就是8%。年利率只是一个人为定义的方便横向比较不同期利率的方法而已。

9.1.2 单期现金流量

单期现金流量是一个比较简单的模型,投入是一次性的,回报也是一次性的。

\[ F_{n} = P(1+r)^n\\ \]

\(F_{n}\)为终值,P为现值,r为每期利率,n为计息期数。已知利率r,和现值P,求终值F

\[ P = F_{n}(1+r)^{-n} \]

已知利率r,和终值F,求现值P。

9.1.3 年金终值

年金,是一个相对重要的现金流模型。投入分布在多期上的,每期的金额都是相同,回报称为一次性的。每期金额与最终回报的关系,称为年金终值。

\[ FV_{n} = \frac {(1+r)^n-1}{r}\\ 年金终值 = 每期金额 * FV_{n} \]

r为每期利率,n为计息期数,我们能推导出\(FV_{n}\)为普通年金终值系数。有了普通年金终值系数,就能计算得到每期金额P,和年金终值F_{n}的关系了。

另外一种年金称为预付年金,就是第0期的时候缴纳年金,在最终期的时候不缴纳年金,刚好是普通年金整体提前一年缴纳而已。

\[ F_{p}V_{n} = FV_{n+1} - 1\\ 年金终值 = 每期金额 * FV_{n} \]

预付年金终值系数(n期),相当于普通年金终值系数(n+1期)的结果 ,减去1。

9.1.4 年金现值

年金现值模性,刚好是与年金终值模型反过来而已。投入是一次性的,回报是分布在多期上的,每期的金额都是相同的。最终投入与分期金额的关系,称为年金现值。

\[ PV_{n} = \frac {1-(1+r)^{-n}}{r}\\ 年金现值 = 每期金额 * PV_{n} \]

r为每期利率,n为计息期数,我们能推导出\(PV_{n}\)为普通年金现值系数。有了普通年金现值系数,就能计算得到每期金额P,和年金现值P_{n}的关系了。

另外一种年金称为预付年金,就是第0期的时候回报年金,在最终期的时候不回报年金,刚好是普通年金整体提前一年回报而已。

\[ PV_{n} = PV_{n-1}+1\\ 年金现值 = 每期金额 * PV_{n}\\ \]

预付年金现值系数(n期),相当于普通年金现值系数(n-1期)的结果 ,加上1。

9.1.5 永续年金

永续年金,就是投入一次性的,但是回报是无限大,永远没有终止日期的相同金额。

\[ PV_{\infty} = \frac {1} {r}\\ 年金现值 = 每期金额 * PV_{\infty} \]

r为每期利率,每期金额保持不变

\[ PV_{\infty} = \frac {1} {r-g}\\ 年金现值 = 每期金额 * PV_{\infty} \]

另外一种永续年金是,每年回报率是r,而且期望每年年金增长率为g。

9.1.6 现值与终值的线性特征

现值,终值,与系数都是符合线性特征的。

假设一次性投入n元,年金回报100元,最终一期额外回报200元,利率为3%,求现值。有两种方法:

前n期的年金100元的现值 + 第n期的单独200元的现值 = 前n-1期的年金100元的现值 + 第n期的单独300元的现值
(1...20)*100现值+(20)*200现值 = (1...19)*100现值 + (20)*300现值

现值的线性特征,使得我们可以在求现值前,将年金分割或者合并为多个部分分别计算现值后再合并。

假设每年年金投入100元,最后一期额外投入200元,利率为3%,期数为20年,求终值。有两种方法:

前n期的年金100元的终值 + 第n期的单独200元的终值 = 前n-1期的年金100元的终值 + 第n期的单独300元的终值
(1...20)*100终值+(20)*200终值 = (1...19)*100终值 + (20)*300终值

终值的线性特征,使得我们可以在求终值前,将年金分割为多个部分分别计算终值后再合并。

后20期的年金现值,有点特别,它是缺少前20期的回报收益的,只有后20期的收益。要求解后20期的年金现值,有两种做法:

后20期的现值  = 总20期的年金现值 * 20年的单期现值系数
后20期的现值 = 总40期的年金年金现值 - 总20期的年金年金现值
(21...40)年金现值 = (1...40)的年金现值 - (1...20)的年金现值

这其实是利用了现值的线性特征,先补上年金数量满足年金条件以计算现值,然后在结果中扣掉另外一个现值。

9.1.7 隐含报酬率

以上的讨论都是已知期数n,利率r,求现值P与终值F,现值P与年金X,终值F与年金X的关系。如果我们反过来呢?我们已知道期数n,现值P与年金X,怎样求解利率r呢。

使用Excel,可以轻松用irr公式计算隐含报酬率。例如,首期投入100元,然后连续每期获得10元的收益,持续20期。每期的隐含报酬率是7.755%。

9.2 长期借款与债券术语

9.2.1 应付票据

通常将银行借款的财务契约称为票据,资产负债表中报告为应付票据科目(国内为,短期借款,或者长期借款)。银行借款的期限一般都在10年以内,且通常一笔借款只有一个债权人。银行借款的会计分录是很容易做的。

资产:
    货币资金
负债:
    应付票据
    应付利息
损益:
    利息费用

相关会计分录如上。

借:货币资金,100万
贷:    应付票据,100万

向银行借款100万,每年付息一次,利率为8%,到期还本,共3年。

借:利息费用,8万
贷:    应付利息,8万

每期计算利息费用,分录如上

借:应付票据,100万
贷:    货币资金,100万

最后还本的操作如上,结清票据余额。

银行借款的简单性在于:

  • 大部分都是等额利息,到期还本的借款模型
  • 票面利率,与初始到期收益率是一致的

9.2.2 债券

企业通过公开债务市场中发行债务来募集长期资金,在资产负债表中报告为应付债务科目。与借款的不同的是,债券的到期日通常长于10年,而且债券的持有人非常众多。

按照债务清算的优先权可以分为:

  • 担保债券,有抵押物能为债务的清偿提供保障
  • 无担保债券,无抵押物,完全凭主体信用去发行债券。根据在企业发生破产清算时可享有的优先顺序,可以进一步区分为优先权债券,和次级债券。

根据债务的还款模型,可以分为:

  • 定期等额付息到期还本券(信用债券)。定期偿还利息,到期偿还本金。
  • 定期等额还本付息券。定期偿还利息和部分本金。
  • 零息券。整个债券存续期内都不支付利息,全部的利息和本金都在债券到期时才支付。

债券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票面利率通常不等于初期到期收益率。例如公司A发行一款债券,分期等额付息到期还本,面值为100万,票面利率是8%,每年支付一次,也就是每年支付8万利息,10年后到期还本。由于公司申请债券到正式上市债券是有时间差的,公司确定票面利率为8%,不代表上市时投资者就认同你的8%利率。

例如,公司上市时,国债利率突然飙升到10%,作为普通的无担保信用债券,投资者怎么说也得12%年利率才愿意买你的债券。但是你每期支付利息费用早已经在合同中确定下来了,不能改动。那么,投资者就会说,你的债券我不愿意给你估值100万了,只能90万,甚至80万才愿意买你的债券。总而言之,站在投资者的角度,债券带来的现金流与债券现值之间的隐含利率要在12%以上才会成功上市。那么,这个时候,公司合同面额是100万,实际到手只有80万,那怎么去做会计分录呢,损失的20万去哪里了,直接确认为当期费用吗?同理,如果上市时国债利率下跌,投资者就会高价追逐高利率的公司债,公司的实际到手可能会出现110万,直接时候,额外得到的10万,也是直接确认为当期利润吗?

显然,这个操作是不对的。正确的做法是将额外损失的20万分摊到各个会计周期中,增大当期利息费用分摊这些额外的成本。这种使用实际利率来分摊利息费用的方法称为摊余成本法。这个时候,债券的每期应付利息,与实际确认的利息费用是不相等的。

9.2.3 术语

债券的相关术语

  • 面值和本金,印刷在债券上面的金额。分期还息到期还本券,和分期等额还本付息券,面值和本金都是一个概念。但是,零息券很少有这个概念。
  • 到期值,发行人在债券到期时需要偿付的金额。分期还息到期还本券和零息券,到期值都是一个概念。但是,分期等额还本付息券很少有这个概念。
  • 票面利率,债券契约中规定的利率。票面利率通常以年利率表示(不是年化利率),债券发行人却可以在一次内分多次等额付息。例如,票面利率为6%,每半年付息1次,那么,发行人就应按3%的利率,每6个月计算1次利息。注意,票面利率与债券发行时的历史市场利率(初始到期收益率)并不一定是相等的。
  • 历史市场利率,也被称为初始到期收益率,在债券发行时,按照债券全部未来现金流量进行贴现,使得当前的现值等于初始发行价格时的贴现利率。
  • 当前市场利率,能使债券全部未来现金流量进行贴现,使得当前的现值等于目前公允价值的贴现利率。

9.2.3.1 分期付息到期还本券

福特汽车公司发行了250百万的分期付息到期还本券,年利率为8%,每半年计息一次,20年期。那么:

  • 面额和本金,250百万
  • 到期值,无
  • 票面利率,8%
  • 期数,40期

福特公司发行债券以后,实际收到的初始现金并不一定是250百万,有如下的三种情况。

现金流量为40期,每期时间长期为半年,每期利率为4%,每期现金现金流量为250*0.04 = 10百万,最后一期的现金流量为250百万。

\[ 现值 = \frac {1-1.04^{-40}}{0.04} * 10 + 1.04^{-40}*250\\ = 197.9278+ 52.0722 \\ = 250 \]

当初始到期收益率为8%的时候,现值刚好为250百万,福特公司实际到手250百万。

\[ 现值 = \frac {1-1.03^{-40}}{0.03} * 10 + 1.03^{-40}*250\\ = 307.79 \]

当初始到期收益率为6%的时候,现值为307.79百万,比计划发行的250百万还要多。

\[ 现值 = \frac {1-1.05^{-40}}{0.05} * 10 + 1.05^{-40}*250\\ = 207.10 \]

当初始到期收益率为10%的时候,现值为207.10百万,比计划发行的250百万还要少。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

  • 公司发行债券的面额,票面利率,付息期数,付息频度,仅仅是确定了未来的债券现金流量而已。
  • 公司发行债券实际收到的初始现金,是与初始发行时的市场利率有关的。当初始市场发行利率比票面利率要高的时候,需要折价发行。当初始市场发行利率比票面利率要低的时候,可以溢价发行。这就是常说的,债券的价格与利率成反比的原因了。
  • 无论初始发行时的市场利率如何改变,公司所承诺的债券现金流量依然需要按照初始合同约定的执行。

9.2.3.2 等额还本付息券

克莱斯勒公司发行了180百万的分期等额还本付息券,年利率为8%,每半年付息一次,共15年期。那么:

  • 面额和本金,180百万
  • 到期值,无
  • 票面利率,8%
  • 期数,30期

克莱斯勒公司发行债券以后,实际收到的初始现金并不一定是180百万,有如下的三种情况。

\[ 年金现值系数 = \frac {1-1.04^{-30}} {0.04} = 17.2920333\\ 每期年金 = \frac {180百万}{17.2920333} = 10.409418 \]

现金流量为30期,每期时间长期为半年,每期利率为4%,每期现金现金流量为10.409418百万。注意,分期等额怀本付息券中,每期同时包含了偿付利息和本金,到期时没有额外的本金偿还的。

\[ 现值 = \frac {1-1.04^{-30}}{0.04} * 10.409418\\ = 180 \]

当初始到期收益率为8%的时候,现值刚好为180百万,克莱斯勒公司实际到手180百万。

\[ 现值 = \frac {1-1.03^{-30}}{0.03} * 10.409418\\ = 204.03 \]

当初始到期收益率为6%的时候,现值为204.03百万,比计划发行的180百万还要多。

\[ 现值 = \frac {1-1.05^{-30}}{0.05} * 10.409418\\ = 160.02 \]

当初始到期收益率为10%的时候,现值为160.02百万,比计划发行的180百万还要少。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可以看到债券类型发生改变,债券价格与利率成反比的关系依然没有改变。

9.2.3.3 零息券

通用汽车公司发行了300百万美元的零息券,零息券是没有票面利率的说法,共10年期。

  • 面额和本金,无
  • 到期值,300百万
  • 票面利率,无
  • 期数,10年

通用汽车公司发行债券以后,实际收到的初始现金肯定远远少于300百万,有如下的两种情况。

现金流量为1期,就是10年期结束后的现金现金流量为300百万。

\[ 现值 = 1.06^{-10} * 300 = 167.52 \]

当初始到期收益率为6%的时候,现值为167.52百万。

\[ 现值 = 1.10^{-10} * 300 = 115.67 \]

当初始到期收益率为10%的时候,现值为115.67百万。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可以看到债券类型发生改变,债券价格与利率成反比的关系依然没有改变。

9.2.3.4 实际利率

在现实的债券发行时,债券投资者并不是直接告诉你他需要的市场利率是多少,而是他愿意付出的债券价格是多少。当公司发行完债券以后,他需要从实际收到的现金(初始现值)中推导到实际利率(历史市场利率)是多少。

例如,福特汽车公司发行250百万的债券,如果他实际收到的现金是250百万,那么可以推算出它的历史市场利率是8%。如果他实际收到的现金是307.79百万,那么可以推算出它的历史市场利率是6%。如果它实际收到的现金是207.10百万,那么可以推算出它的历史市场利率是10%。

实际利率的推算方式,就是按照9.1.7节的计算隐含报酬率的方法。

9.3 实际利率的摊余成本法

债券的类型多种多样,同时又涉及平价发行,溢价发行,折价发行等多种情况,如果有一种方法,将实际的利息费用分摊到各个会计周期呢?这正是9.2.2节中我们讨论的那个重要问题。

答案是使用实际利率的摊余成本法。公司发行以后,以实际利率来计算每一期实际的利息费用,然后进一步推算出当期偿还的本金,和期末余额。

9.3.1 分期付息到期还本券

福特公司发行250百万的债券,票面利率为8%,实际利率为8%,平价发行的时候,摊余成本法计算每期的利息费用。注意,每期都只偿还利息,而且本金保持不变,最终第40期的期末余额为250百万。

福特公司发行250百万的债券,票面利率为8%,实际利率为6%。溢价发行的时候,摊余成本法计算每期的利息费用。可以看到每期的利息费用要比平价发行的时候要少。注意,每期都偿还利息,而且本金还在减少,最终第40期的期末余额为250百万。

福特公司发行250百万的债券,票面利率为8%,实际利率为10%。折价发行的时候,摊余成本法计算每期的利息费用。可以看到每期的利息费用要比平价发行的时候要多。注意,每期都偿还利息,而且本金还在增长,最终第40期的期末余额为250百万。

9.3.2 等额还本付息券

克莱斯勒公司发行180百万的债券,票面利率为8%,实际利率为8%,平价发行的时候,摊余成本法计算每期的利息费用。注意,每期都在偿还本金和利息,最终第30期的期末余额为0百万。

克莱斯勒公司发行180百万的债券,票面利率为8%,实际利率为6%,溢价发行的时候,摊余成本法计算每期的利息费用。可以看到每期的利息费用要比平价发行的时候要少。注意,每期都在偿还本金和利息,最终第30期的期末余额为0百万。

克莱斯勒公司发行180百万的债券,票面利率为8%,实际利率为10%,折价发行的时候,摊余成本法计算每期的利息费用。可以看到每期的利息费用要比平价发行的时候要多。注意,每期都在偿还本金和利息,最终第30期的期末余额为0百万。

9.3.3 零息券

通用汽车公司发行300百万的债券,实际利率为6%,摊余成本法计算每期的利息费用。注意,每期本金都在增加,最终第10期的期末余额为300百万。

通用汽车公司发行300百万的债券,实际利率为10%,摊余成本法计算每期的利息费用。注意,每期本金都在增加,最终第10期的期末余额为300百万。

9.3.4 意义

摊余成本法的意义在于,在每期的还款额(应付利息)平均分摊到当期利息费用,和债券余额中。这为我们记录每个会计周期的会计分录提供依据。同时也告诉我们,每个会计周期的应付利息,大部分情况下并不等于利息费用,只有在分期付息到期还本券的平价发行的时候,应付利息才等于利息费用。

9.4 债券操作

资产:
    货币资金
负债:
    应付信用债券
    应付利息
损益:
    利息费用
    提前购回债券

相关会计分录如上

9.4.1 初始发行

借:货币资金,250百万
贷:    应付信用债券,250百万

福特汽车公司,发行250百万债券,平价发行的时候,实际到手250百万。

借:货币资金,307.79百万
贷:    应付信用债券,307.79百万

福特汽车公司,发行250百万债券,溢价发行的时候,实际到手307.79百万。

借:货币资金,207.1百万
贷:    应付信用债券,207.1百万

福特汽车公司,发行250百万债券,折价发行的时候,实际到手207.1百万。

9.4.2 计提利息费用

我们计算出福特公司的摊余成本法,以第10期为例子

借:利息费用,10百万
贷:    应付利息,10百万

福特汽车公司,平价发行的时候,应付利息,刚好为利息费用。

借:利息费用,9.0002百万
借:应付信用债券,0.9998百万
贷:    应付利息,10百万

福特汽车公司,溢价发行的时候,应付利息,不仅缴纳了利息费用,还减少了一部份的应付债券。

借:利息费用,10.5783百万
贷:    应付利息,10百万
贷:    应付信用债券,0.5783百万

福特汽车公司,折价发行的时候,应付利息,不仅不够缴纳全部利息费用,还增加了一部份的应付债券。

9.4.3 到期

借:应付信用债券,250百万
贷:    应付利息,250百万

无论是平价发行,溢价发行,还是折价发行,最终应付信用债券的期末余额都是250百万。我们进行直接的结清就可以了。

9.4.4 清偿

有时,企业会在债券到期前,就从投资者手中购回自己所发行的债券。但是,由于市场利率的波动(当前市场利率),债券的回购价格往往不等于它在资产负债表所报告的账面价值。

例如,福特公司折价发行250百万债券的时候,历史市场利率为10%。第10期的应付信用债券余额为211.57百万元。

\[ 现值 = \frac {1-1.05^{-30}}{0.05}*10 + 1.05^{-30} *250 = 211.57 \]

当前市场利率为10%的时候,我们将剩余的30期现金流折现,现值为211.57百万元,回购价格刚好为账面价值。

\[ 现值 = \frac {1-1.04^{-30}}{0.04}*10 + 1.04^{-30} *250 = 250 \]

当前市场利率为8%的时候,我们将剩余的30期现金流折现,现值为250百万元,回购价格比账面价值还要多。

\[ 现值 = \frac {1-1.06^{-30}}{0.06}*10 + 1.06^{-30} *250 = 181.18 \]

当前市场利率为12%的时候,我们将剩余的30期现金流折现,现值为181.18百万元,回购价格比账面价值还要少。

也就是说,当企业回购债券的时候,当前市场利率越高,所需要的回购价格越低。这个时候就会产生回购债券利得。

借:应付信用债券,211.57百万
贷:    货币资金,181.18百万
贷:    提前回购债券利得,30.39百万

会计分录如上

从会计中可以看到,公司更加愿意在市场低利率的时候进行发行债券,这样每个会计周期确认的利息费用更少。当市场利率较高的时候,进行债券回购,这样会产生额外的债券利得。

9.4.5 报告

IFRS和GAAP都要求企业需要用实际利率法(按照历史市场利率)报告借款和债券的账面价值,同时在财务报表中附注中披露其公允价值(按照当前市场利率)。

无论是平价发行,折价发行,溢价发行还是提前回购,企业所承担的总费用(利息费用,以及提前回购债券的利得或者损失)为偿付总额(每期偿付的应付利息,以及提前回购的金额,和期末的本金偿还),与从投资者那里获取资金的总额(首次发行债券的实际到手现金)之差。

公允价值的定义

  • 层级1,报告主体能够获得的、相同资产或者负债在计量日的活跃市场中的交易价格
  • 层级2,除市场价格以外的其他可观测输入变量。例如是在非活跃市场的价格,或者用类似资产或者负债的价格来衡量。有时候,我们也会用其他可观测因素来推导现值,从而代表公允价值,例如利率,收益率曲线,外汇汇率、信用评级和违约风险等。
  • 层级3,不可观测的输入变量。由报告主体自己做出的假定。

9.5 租赁

9.5.1 经营租赁与资本租赁

除借款以外,利用别人的资金来获取建筑物、设备和其他资产的另一种方法是与财产所有人(出租人)签订租赁合同,以允许承租人拥有资产的所有权。对于长期租赁有两种方式:

  • 经营租赁,暂时借用资产,使用完毕后返还资产。例如是出去旅游的时候,暂时借用单车来做环岛骑行。
  • 资本租赁,先使用资产,以分期付款的方式支付资产费用,支付完毕后获得资产所有权。例如是,与激光公司签订租赁合同,加上额外的利率分期付款租用激光机。

资本租赁的会计处理是,在租用的初始时候,确认一笔资产和租赁负债,每个会计周期,做资产的计提折旧,将租赁支出确认为租赁负债的利息费用和本金偿还。在租用的末期,租赁负债结清了。

经营租赁的会计处理是,在每个会计周期,将租赁支出确认为租赁费用。不需要确认额外的资产和负债。

经营租赁相比资本租赁的好处在于,减少资产负债表的负债率,确认费用的速度更慢,不需要确认折旧费用。

9.5.2 确认条件

IFRS对资本租赁的判断标准,如果一项租赁符合以下4个条件之一,即可被确认为资本租赁,否则,将只能作为经营租赁处理。

  • 根据租赁合同,租赁期届满后,租赁资产的所有权将转移给承租人。
  • 根据租赁合同,承租人可在将来某个具体的时候以低于当时公允价值的优惠价格购买租赁资产。
  • 租赁期的长度占到了租赁资产有效使用年限的75%以上。
  • 合同所规定的长度占到了租赁资产的现值大于或者等于签订租赁合同时该资产公允价值的90%。在计算现值时,应使用与承租人的信用程度相当的利率水平作为贴现率。

IFRS的要求主要是为了试图分清楚,是哪一方承担了被租赁资产的经济风险和享有了被租赁资产的利益。经济的风险利益可以看成是现值大于公允价值的90%,或者是占到有效年限的75%以上。在实务中,第4点要求最难避开的。

GAAP的资本租赁的要求较为宽松,缺乏规定具体的百分比。其中包括有:

  • 租赁期届满,租赁资产的所有权会转移给承租人么?
  • 承租人具有优惠购买权吗?
  • 租赁期涵盖了租赁资产的大部分有效使用年限么?
  • 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与租赁资产公允价值大致相当么?
  • 租赁资产是承租人专用的么?

9.5.3 计算机租赁

美食仓公司想购入一条大型计算机,该计算机的售价为45 000美元,预计可以使用3年。计算机制造商的制造成本为39 000美元。计算机制造商给与美食仓公司两种购买方案,全额一次性支付45 000美元,或者分3年支付17461.51美元。

\[ \frac {1-1.08^{-3}}{0.08} * 17461.51 = 45000 \]

从年金贴现率的计算,我们推导出实际收益率为8%。

资产:
    货币资金
    租赁资产
    累计折旧
负债:
    租赁负债
损益:
    租赁费用
    利息费用

承租人的相关会计科目

资产:
    设备
    存货
    累计折旧
    货币资金
    应收租金
损益:
    销售收入
    销货成本
    折旧费用
    租金收入
    利息收入

出租人的相关会计科目

9.5.4 经营租赁

美食仓公司对计算机的使用明显属于资本租赁,但在这里,我们强行看成为经营租赁,看承租人和出租人是如何做相关会计分录的。

9.5.4.1 承租人

借:租赁费用,17461.51
贷:    货币资金,17461.51

对于承租人来说,做法比较简单,将租赁资产直接确认为当期费用即可。

9.5.4.2 出租人

借:设备,39 000
贷:    存货,39 000

对于出租人来说,在未出租前,放入设备科目,不需要折旧(还没使用)。出租以后,就要将资产从设备科目转到存货科目,并开始折旧处理(直线法,门每年13 000美金)

借:折旧费用,13 000
贷:    累计折旧,13 000

出租人在每个会计周期都需要进行折旧处理

借:货币资金,17461.51
贷:    租金收入,17461.51

出租人也要在每个会计周期确认租金收入

9.5.5 资本租赁

9.5.5.1 承租人

美食仓公司确认为资本租赁的时候,需要同时确认一项租赁资产(需要折旧)和一项租赁负债(需要摊余成本法)。

借:租赁资产,45 000
贷:    租赁负债,45 000

承租人签订合同的时候,确认一笔资产和负债。负债为等额还本付息的现值。

借:折旧费用,15 000
贷:    累计折旧,15 000

承租人在每个会计周期都需要确认一笔折旧费用

租赁负债的摊余成本法计划表

借:利息费用,3600
借:租赁负债,13861.51
贷:    货币资金,17461.51

第一年年末,确认一笔利息费用,同时减少租赁负债。

借:利息费用,2491.08
借:租赁负债,14970.43
贷:    货币资金,17461.51

第二年年末,确认一笔利息费用,同时减少租赁负债。

借:利息费用,1293.45
借:租赁负债,16168.06
贷:    货币资金,17461.51

第三年年末,确认一笔利息费用,同时减少租赁负债。这个时候,租赁负债刚好为0,不需要在进行摊余了。

9.5.5.2 出租人

出租人在签订合同的时候,就可以确认销售收入,和销货成本,同时确认一笔应收租金了。由于应收租金是有8%利息了,所以在每个期末也额外确认一笔利息收入即可。由于资产已经转移给了承租人,所以出租人不需要进行存货折旧的处理。

借:应收租金,45 000
借:销货成本,39 000
贷:    存货,39 000
贷:    销售收入,45 000

签订合同并交货的时候,确认收入与成本。

借:货币资金,17461.51
贷:    利息收入,3600
贷:    应收租金,13861.51

第一年年末,确认一笔利息收入,同时减少应收租金。可以看到出租人和承租人的摊余计划是一样的。

借:货币资金,17461.51
贷:    利息收入,2491.08
贷:    应收租金,14970.43

第二年年末,确认一笔利息收入,同时减少应收租金。

借:货币资金,17461.51
贷:    利息收入,1293.45
贷:    应收租金,16168.06

第三年年末,确认一笔利息收入,同时减少应收租金。这个时候,应收租金刚好为0。

9.5.6 比较

使用经营租赁,和资本租赁,承租人的总费用都是相同的,但是经营租赁会更晚报告费用。因为资本租赁的利息费用在早期会更多。

使用经营租赁,和资本租赁,出租人的总利润都是相同的,但是经营租赁会更晚报告利润。因为资本租赁的毛利润在早期会更多,签订并交付的时候就能确认毛利润,后续的都是利息收入。

9.6 经营租赁的模拟资本化

因为企业总是希望让报表的负债少一点,所以尽可能将资本租赁转换为经营租赁来看待。但从付款的义务,和总费用而已,资本租赁的方式能更加真实反映负债率,和更早地确认费用。因此,我们需要一种方法,将经营租赁的资产转换为资本租赁,还原真实的负债率,这个方法称为模拟资本化。

例如,我们在附表中获取了该公司的经营租赁的后续每一年付款总额

  • 根据公司的特性,确定一个贴现率,一般取长期抵押贷款利率。
  • 将具体年份的付款总额,根据单期贴现率,进行贴现得到现值。
  • 将未来的不确定的多年份付款总额,人为划分为多期年金,然后根据年金贴现率,和单期贴现率,进行贴现得到现值。
  • 对以上的多个贴现值,划分长期负债的部分,和短期负债的部分,并重新计算负债率。

推导方式如上,注意,2017年以后的付款总额为2843元,被人为划分为23.1期,每期123百万美元的年金模型。

10 负债:表外融资、退休后福利与应交所得税

这一节的内容基本上较为复杂,请在熟悉第9节的内容以后才进行阅读。

10.1 表外融资

表外融资,是指企业不通过签订符合IFRS和GAAP关于负债定义的借款协议,而获取货币资金或其他资产或服务的行为。进行表外融资的原因在于:

  • 降低借款成本。将负债从表内移到表外,就能给外部投资人更低负债率的幻觉,这样外部投资人更愿意以低息的方式贷款给企业。
  • 避免债务条款约束。现有的债务条款可能有限制企业的负债比率增加,通过表外负债的方式能规避条款约束,进一步融资而不触犯现有条例。

10.1.1 核算要求

IFRS和GAAP对表外融资有严格的规范,并不是所有的融资都能轻松移到表外。

  • 在每笔交易中,要判断是哪一方主体享受了资源所能带来的经济利率,并承担了与持有资源相对应的经济风险。
  • 确定融资方是谁。

如果是取得融资的一方同时在承担利益和风险,那么它就应当确认为一项负债。如果是提供融资的一方同时承担利益和风险,那么取得融资方就不必确认负债,此项融资交易就是一项表外融资安排。

从核算要求来看,表外融资的判断其实和,经营租赁还是资本租赁,非常相似。

10.1.2 例子

判断为表内融资的依据主要有:

  • 对于联营企业的债务,企业是否提供了担保操作。
  • 对于应收款出售以后,企业是否提供了保底追偿收益操作。
  • 对于商品代售以后,企业是否提供了保底收益操作。

无论担保的债务是或有的,还是必然的,只要企业承担了主要的风险和收益,就必须确认为表内负债,而不是表外负债。

借:营业外支出
贷:    预计负债

当担保或者保底的违约事件预计将来会发生,那么企业就需要确认一笔预计负债,并确认当期损失,这笔损失称为或有损失会计。

借:预计负债
贷:    银行存款

当实际的违约发生以后,只需要扣除预计负债即可。

10.1.3 应收款的证券化

应收款的证券化操作,注意,如果转让人在出手了应收款以后,依然保留了部分信用风险和利率变动风险。那么,转让人也需要将该笔交易确认SPE的资产和负债,也就是不能成为表外负债。

10.2 退休后福利

10.2.1 养老金计划结构

  • 企业设立一个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养老金计划。雇主企业在每个会计期间都向养老金计划缴存一定数额的现金。养老金计划通常采用信托基金的形式,由基金管理人以员工利益受托人的身份进行基金的管理工作。除非在法律规定的特定条件下,否则,作为雇主的企业是无法动用养老金计划中的资产的。
  • 设定提存计划,要求企业和员工单独或共同定期向养老金计划账号缴款。但是对员工退休后能得到的金额没有确切的规定。
  • 设定受益计划,对员工将来可以获得退休后福利做出了明确规定,这些福利全由雇主企业的缴款和利用这些缴款进行投资所获得的收益来进行支付。

设定提存计划对于基金和雇主企业的会计处理都是比较简单,雇主企业只需要在每一个会计周期按照实际缴存的现金确认当期的养老金费用就可以了。

设定受益计划就复杂多了,因为雇主企业当前缴纳的现金,可能少于或者多于未来需要给付的义务。另外,受益计划是否足额还需要考虑养老金计划承诺的福利是什么,当前会计周期的投资收益是否符合预期,贴现率的设定是否合理等等。

在本节的讨论中,我们集中只讨论设定收益计划的养老金,不讨论提存计划的养老金。

在设定收益计划的时候,我们首要解决的是,如何计算当前收益计划的负债现值是多少。

  • 预计给付义务(PBO),根据员工的累计服务年限和预计未来工资水平(承诺回报),进行贴现(贴现率)。
  • 累计给付义务(ABO),根据员工的累计服务年限和当时的现行工资水平(承诺回报),进行贴现(贴现率)。

在实际操作中,PBO使用得更多,更能反映真实的负债水平。

10.2.2 养老金基金的报告

作为雇主的企业与养老金计划基金是相互独立的法律实体需要各自编制自己的财务报告。而且,两个实体的财务关注点是不同的。

  • 养老金计划关注的是,当前的资产,相对未来预计给付义务(负债),是超额的还是不足的。
  • 雇主企业关注的是,养老金的缺口有多少,缺口部分如何分配到当期费用中,最低能缴存多少现金就能保证养老金运作平衡。

10.2.2.1 资产与负债

养老金计划关注的是,资产相对负债的状态,究竟是超额还是不足。所以它对股东权益这个事情是很少关注的。另外,养老金作为固定的实体,它的资产来源,和负债来源都是相对简单很多的。

  • 资产来源,当期的实际投资收益(投资收益),雇主企业的缴款(当期缴款),支付当期福利
  • 负债来源,已核算福利现值的复利增长(利息费用),新职工的参与和旧职工的服务年限增加(服务成本),福利计划调整(前期服务),贴现率的调整(精算假定变动),支付当期福利。

因此,养老金计划的财报报表的报告与普通企业的财务报告是不同的。

  • 没有利润表,没有净资产在会计周期内的变动报告,因为这样的报告缺乏实用意义。
  • 没有资产负债表,没有资产和负债各个子科目的余额,因为资产和负债的来源单一,细分资产和负债的余额科目缺乏实用意义。
  • 有资产变动表,和负债变动表。分别描述资产和负债在会计周期的变动报告,这样更能反映缺口或者超额的关键位置。

这是一份实际的麦克金公司养老金计划的报告:

  • 资产表动表(计划资产公允价值),2013年养老金的资产期初余额为54758,资产的期末余额为59700
  • 负债表动表(预计给付义务),2013年养老金的负债期初余额为43293,负债的期末余额为42947

可以看到麦克金公司的养老金计划一直处于超额状态。

资产(计划资产公允价值)
期初余额
养老金计划投资的实际收益(投资收益)
收到雇主企业的当期缴款(当期缴款)
支付给退休人员的资金(支付福利)
期末余额

资产变动的T型账号描述

负债(预计给付义务)
期初余额
预计给付义务当期的利息增长(利息费用)
当期职工服务导致预计给付义务的增长(服务成本)
精算利得或损失(精算假设变动)
福利计划或公式调整(前期服务费用)
支付给退休人员的资金(支付福利)
期末余额

负债变动的T型账号描述,精算假设,与前期服务费用,可能在借方,也可能在贷方。

10.2.2.2 实际例子

这是一家养老金基金的资产报告

这是它对应的负债报告

我们可以看到:

  • 在2010年和2011年,基金的资产和负债是刚好平衡的。在2011年和2012年,基金的资产都是少于负债的,处于缴纳不足的状态。
  • 在每一年,利息费用与年初负债的比率都是固定的8%,这个8%是未来预计给付义务的假定贴现率。在每个会计周期过期以后,我们都需要将现有负债用贴现率进行复利增长,这被称为利息费用。注意,贴现率并不等于预期资产收益报酬率。但是,贴现率如果一直高于预期资产收益报酬率,那么负债增长就会高于资产增长,基金计划的缺口就会越来越大。因此,精算用的贴现率总是用比较保守的估计,5%至7%左右。
  • 每一年雇主缴存的金额,均等于当年增加的服务成本。服务成本就是由于员工工作年限增加,或者新员工进入公司,导致了新的给付义务增加。注意,在实际基金运作中,雇主缴存的金额不一定等于当年增加的服务成本,两者是毫无必然关系的。但是服务成本总是大于,雇主缴存金额的话,可能会产生较大的缺口。

2012年基金计划缺口总和为42元,分别在于:

  • 资产收益率为4.8%(绝对值为11),但是贴现率为8%(绝对值为18),产生了7元的收益缺口。
  • 精算假定变动,例如,未来的贴现率要从8%下降到7%,使得负债现值增加,导致精算假定产生费用,产生了5元缺口。
  • 前期费用的影响,例如,养老金福利计划发生改变,雇主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产生了30元的缺口。

2013年基金计划缺口总和为46元,分别在于:

  • 2012年缺口42元的利息增长,2012年没有补上42元的缺口,导致了2013年缺口由于复利(贴现率为8%)而增长,缺口为42元*1.08 = 46元。
  • 资产收益率为8%(30除379),贴现率也是为8%(34除421)投资收益没有缺口。
  • 精算假定变动为0,没有缺口。
  • 前期费用变动为0,没有缺口。

可以看到当缺口产生的时候,要么投资收益补上,要么精算假定或者前期费用补上,否则会随着时间增长。缺口越来越大。

10.2.3 雇主企业的费用间接法

站在雇主企业而言,他需要有两个地方确认当期的养老金费用:

  • 当期缴存的养老金
  • 当期养老金缺口增加的部分,因为雇主企业需要对养老金缺口的部分进行兜底承担。
借:养老金费用,100
贷:    货币资金,100

2010年的分录,养老金基金没有缺口。

借:养老金费用,120
贷:    货币资金,120

2011年的分录,养老金基金没有缺口。

借:养老金费用,182
贷:    货币资金,140
贷:    养老金负债,42

2012年的分录,养老金基金缺口增加42

借:养老金费用,164
贷:    货币资金,160
贷:    养老金负债,4

2013年的分录,养老金基金缺口增加4,养老金负债为46。

养老金费用 = 当期缴款 + 养老金负债增加

在上面的分录中,我们总是将当期缴纳,和养老金负债增加额,间接地推算出来的。但是,实际上,我们能用公式直接推算出来的。

10.2.4 雇主企业的费用直接法

期初资产 + 投资收益 + 当期缴款 - 支付福利 = 期末资产
期初负债 + 利息费用 + 服务成本 + 精算假设变动 + 前期服务费用 - 支付福利 = 期末负债

由养老金的资产变动,和负债变动关系,我们得到以上公式

养老金费用 = 当期缴款 + 养老金负债增加
= 期末资产 - 期初资产 + 支付福利 - 投资收益 + (期末负债 - 期末资产) - (期初负债 - 期初资产)
= 期末负债 - 期初负债 + 支付福利 - 投资收益
= 利息费用 + 服务成本 + 精算假设变动 + 前期服务费用 - 支付福利 + 支付福利 - 投资收益
= 利息费用 + 服务成本 + 精算假设变动 + 前期服务费用 - 投资收益

因此,我们能推算出养老金费用的直接公式

2012年,养老金费用 = 182 = 140 + 18 + 5 + 30 - 11
2013年,养老金费用 = 164 = 160 + 34 + 0 + 0 - 30 

直接法推算的养老金费用与间接法推算的养老金费用是一致的。

10.2.5 雇主企业的费用分摊化直接法

10.2.3节的会计处理是相当简单的,它能很好地描述了当前雇主企业对养老金缺口部分的余额还有多少。但是它也有不足的部分:

养老金的缺口原因包括有,投资收益不足,精算假定变化和前期服务影响。就像2012年产生的巨大缺口。

  • 长期费用的一次确认。如果将这些缺口一次性确认为当期费用,就会过度影响当期的雇主企业利润。例如,精算假定变化和前期服务对于缺口的影响,虽然规则是在一个周期中确定的,但是大量的缺口应该分摊到多个会计周期中确认,才能真实反映缺口对费用的影响。
  • 投资收益波动的风险并不一定是真实的风险。例如,基金计划的贴现率为5%,长期的实际投资收益为7%,那么从会计的角度看,基金计划是有盈余,而不是缺口的。可是,投资收益在现实中是会受到市场波动的,有一年是-20%收益,另外一年是40%是很平常的事情,如果将投资收益的波动立即确认为当期的养老金费用或者利润,报告就会像失常的精神病人一样左右横跳,无法真实反映养老金计划的投资能力。

解决方法很简单:

新养老金费用 + 其他综合收益(当期精算假设变动)+ 其他综合收益(当期前期服务费用)=  原养老金费用
原养老金费用 = 利息费用 + 服务成本 + 精算假设变动 + 前期服务费用 - 投资收益
新养老金费用 = 利息费用 + 服务成本 - 投资收益

将养老金费用中的当期精算假设变动,和前期服务费用,记入其他综合收益账号,然后在每个会计周期中进行分摊。这个会计技巧就像购入长期资产以后,先记入资产账号,然后用直线法分摊一样。只不过原养老金费用的部分科目不是记入资产中分摊,而是记入其他综合收益中分摊而已。

新养老金费用2 + 其他综合收益 (预期投资收益 - 投资收益) = 新养老金费用
新养老金费用 = 利息费用 + 服务成本 - 投资收益
新养老金费用2 = 利息费用 + 服务成本 - 预期投资收益

投资收益被人为划分为预期投资收益,和预期与实际投资收益之差。最后,每期的养老金费用,以预期投资收益为依据。将预期与实际投资收益之差放入一个单独的其他综合收益科目(当期精算假设变动)中,与当期精算假设变动一起进行分摊操作。

新养老金费用2 = 利息费用 + 服务成本 - 预期投资收益
新养老金费用2 + 其他综合收益 (预期投资收益 - 投资收益) + 其他综合收益(当期精算假设变动)+ 其他综合收益(当期前期服务费用) = 当期缴款 + 养老金负债增加

好了,我们得到一个最终版的分录框架了。依然以之前的例子为例,我们重新填写分录。假定利息费用,与预期投资收益刚好相等,(现实中贴现率与预期投资收益设定并不一定相等)

资产:
    货币资金
负债:
    养老金负债
权益:
    其他综合损益
        精算假设累计变动
        前期服务累计费用
损益:
    养老金费用

相关会计分录如上

借:养老金费用,100(利息费用0 + 服务成本100)
贷:    货币资金,100(当期缴款100)

2010年分录

借:养老金费用,120(利息费用8 + 服务成本120 - 预计投资收益8)
借:精算假设累计变动(投资收益不足),0(预计投资收益8 - 实际投资收益8)
贷:    货币资金,120(当期缴款120)

2011年分录

借:养老金费用,140(利息费用18 + 服务成本140 - 预计投资收益18)
借:精算假设累计变动(投资收益不足),7(预计投资收益18 - 实际投资收益11)
借:精算假设累计变动,5(精算假设变动5)
借:前期服务累计费用,30(前期服务30)
贷:    养老金负债,42
贷:    货币资金,140(当期缴款140)

2012年分录

借:养老金费用,160(利息费用34 + 服务成本160 - 预计投资收益34)
借:精算假设累计变动(投资收益不足),4(预计投资收益34 - 实际投资收益30)
贷:    养老金负债,4
贷:    货币资金,160(当期缴款160)

2013年分录

以上的分录中,并没有考虑精算假设累计变动科目,和前期服务累计费用的分摊操作,但是已经很好地描述了问题的核心了。

养老金费用 = 利息费用 + 服务成本 - 预期投资收益 + 当期摊销(精算假设累计变动)+ 当期摊销(前期服务累计费用)
精算假设累计变动(期末) = 精算假设累计变动(期初)+ 当期精算假设 +  投资收益之差(预期投资收益 - 投资收益)- 当期摊销(精算假设累计变动)
前期服务累计费用(期末)= 前期服务累计费用(期初) + 当期前期服务费用 - 当期摊销(前期服务累计费用)
养老金费用 + 其他综合收益(预期投资收益 - 投资收益)+ 其他综合收益(当期精算假设-当期摊销)+ 其他综合收益(当期前期服务费用-当期摊销) = 当期缴款 + 养老金负债增加

加上分摊以后,以上公式就是最终的养老金费用的直接法计算了。至于摊销的具体算法,我们就不作介绍了。

10.2.6 完整的例子

基金报告

雇主企业的报告

前期服务累计费用(期末)2060= 前期服务累计费用(期初)831 + 当期前期服务费用1470 - 当期摊销(前期服务累计费用)241
精算假设累计变动(期末) -4974= 精算假设累计变动(期初)2162+ 当期精算假设 -3205+  投资收益之差(预期投资收益3950 - 投资收益7188)- 当期摊销(精算假设累计变动)693

2013年,权益科目中,前期服务累计费用与精算假设累计变动的如上

养老金费用755 = 利息费用2416 + 服务成本1355 - 预期投资收益3950 + 当期摊销(精算假设累计变动)693+ 当期摊销(前期服务累计费用)241

2013年,雇主企业确认的养老金费用,直接法

养老金费用755 + 其他综合收益(预期投资收益3950 - 投资收益7188)+ 其他综合收益(当期精算假设-3205-当期摊销693)+ 其他综合收益(当期前期服务费用1470-当期摊销241) = 当期缴款136 + 养老金负债增加-5288

2013年,雇主企业确认养老金费用,与当期缴款,养老金负债等关系,直接法

借:养老金费用,755
借:养老金资产增加,5288
借:前期服务累计费用(当期前期服务费用1470-当期摊销241),1229
贷:    精算假设累计变动(投资收益盈余,3950-7188),3238
贷:    精算假设累计变动(当期精算假设-3205-当期摊销693),3898
贷:    货币资金,136

2013年,雇主企业确认养老金费用的分录如上

10.2.7 分别报告

IFRS和GAAP都要求雇主企业报告设定收益计划的基金状态。如果养老金计划的基金超额了,则应将报告为一项资产;反之,如果养老金计划的基金短缺了,则应将其报告为一项负债。如果一家企业设定有多项养老金计划,则需要单独判断每一项养老金计划为净养老金资产还是净老金负债,然后再分别合并全部的超额计划和全部的短缺计划。

10.2.8 费用暂记其他综合收益的会计技巧

上面采用了一个常见的会计技巧

  • 先用公式推导,得到费用的直接法公式
  • 将费用公式中的部分科目转入到其他综合收益中
  • 将其他综合收益中的余额分摊回费用科目中
原养老金费用 = 利息费用 + 服务成本 + 精算假设变动 + 前期服务费用 - 投资收益

第一步

新养老金费用 = 利息费用 + 服务成本 - 预期投资收益
其他综合收益 = 其他综合收益 (预期投资收益 - 投资收益) + 其他综合收益(当期精算假设变动)+ 其他综合收益(当期前期服务费用)

第二步

新养老金费用 = 利息费用 + 服务成本 - 预期投资收益 + 当期摊销(精算假设累计变动)+ 当期摊销(前期服务累计费用)
其他综合收益 = 其他综合收益(预期投资收益 - 投资收益)+ 其他综合收益(当期精算假设-当期摊销)+ 其他综合收益(当期前期服务费用-当期摊销)

第三步

10.3 企业所得税

10.3.1 所得税费用和应交所得税

\[ 实际税率 = \frac {所得税费用}{税前会计利润} \]

我们可以通过报表中的所得税费用与税前会计利润来计算所得税税率。

但是税务目的和会计目的的报表是存在差异的,我们先明确术语:

  • 财务报表(财务会计目的的报表),纳税申报单(税务会计目的的报表)
  • 会计利润(财务报表中所报告的利润),应税利润(纳税申报单中的利润)
  • 账面价值(财务报表中的待摊销成本),计税基础(在税务报告中的待摊销成本)
  • 所得税费用(财务报表中报告的所得税费用),应交所得税(在税务报告中实际缴纳的所得税)
所得税费用 = 会计利润 * 所得税税率
应交所得税 = 应税利润 * 所得税税率

所得税费用和应交所得税在大部分的情况下都是不同的。两者大部分时候相同的是所得税税率相同。

例如,在图中的贝恩斯公司,在纳税申报单中使用加速折旧法的折旧方法,这样能尽量降低当期的应交所得税。在财务报表中使用直线法的折旧方法,这样能更真实地反映设备的成本分摊情况。由于,财务报表中早期时候的折旧额较低,所以所得税费用比应交所得税更高。而在后期,纳税申报单中的折旧额较低,导致所得税费用比应交所得税要低。在整个会计周期,所得税费用总额,和应交所得税总额是相同的。

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利润有所不同的常见原因在于:

  • 税务会计追求真实性,财务会计追求及时性。例如,在坏账没有真实发生的时候,财务会计出于稳健的考虑,会提前计提坏账。但是税务可不能允许这样做,过多过早计提坏账就会产生费用过大,所得税缴税过少的问题。所以,税务会计只允许坏账实际发生了才能确认成本。另外一个例子是,销售退回,质量保证金,在财务会计中是有提前预留计提的作用。但是税务会计只允许在销售实际退回了,产品实际需要维修了,才能确定成本。
  • 税务会计追求成本尽早确认以递延缴纳,财务会计追求平滑成本。例如,财务会计一般使用FIFO库存流转假定,和直线法确定资产折旧。但是税务会计允许使用LIFO库存流转假定,和加速法确定资产折旧。因为税务会计允许在有真实凭证的情况下,尽早确认成本,以让实际纳税时间尽可能递延。

10.3.2 永久性差异和暂时性差异

会计利润和应税利润之间出现的差异主要有以下两类

  • 永久性差异。会计利润中包含了一些在计算应税利润时永远也不会包含在内的收入或费用项目。例如在美国,某些市政债券的利息收入就是免税的。
  • 暂时性差异。会计利润中所包含的某些当期收入或费用项目,在应税利润中应当是另一个会计周期的。例如长期资产的折旧费用就是最常见的暂时性差异类型。
会计利润 = 主营收入 - 营业成本 + 市政债券利息
所得税费用 = (会计利润 - 市政债券利息)* 所得税税率
应税利润 = 主营收入 - 营业成本
应交所得税 = 应税利润 * 所得税税率

上面的公式描述了永久性差异中的细节。由于市政债券利息是免税的,在计算应税利润的时候,直接排除了市政债券利息收入,就像从来没有收到这笔收入一样。在计算会计利润的时候,显然需要包含市政债券利息的收入。但是在计算所得税费用的时候,需要排除市政债券利息的收入项目,再去计算所得税费用。

在以上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计算会计利润160 000以后,需要先排除70 000的市政债券利息,才去计算所得税费用。

永久性差异并不是产生所得税费用和应交所得税差异的原因,他是应税利润和会计差异的原因而已。所以,在本节中,我们都不会去探讨永久性差异的意义。我们集中力量去探讨暂时性差异,为什么它会导致所得税费用和应交所得税产生差异。

10.3.3 间接法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

我们之前讨论过,由于暂时性差异造成的所得税费用,和应交所得税不相同的时候,如何做对应的会计分录呢。

  • 递延所得税负债,当前的所得税费用大于应交所得税,相当于暂时向税局少交所得税。
  • 递延所得税资产,当前的所得税费用少于应交所得税,相当于暂时向税局多交所得税。
借:所得税费用,32 000
贷:    递延所得税负债,1 600
贷:    应交所得税,30 400

第1年的会计分录

借:所得税费用,32 000
贷:    递延所得税负债,7 360
贷:    应交所得税,24 640

第2年的会计分录

借:所得税费用,32 000
贷:    递延所得税负债,1 120
贷:    应交所得税,30 880

第3年的会计分录,递延所得税负债余额为10080

借:所得税费用,32 000
借:递延所得税负债,2 240
贷:    应交所得税,34 240

第4年的会计分录,由于递延所得税负债有盈余,所以先扣除负债,余额为7840

借:所得税费用,32 000
借:递延所得税负债,2 720
贷:    应交所得税,34 720

第5年的会计分录,由于递延所得税负债有盈余,所以先扣除负债,余额为5120

借:所得税费用,32 000
借:递延所得税负债,5 120
贷:    应交所得税,37 120

第6年的会计分录,由于递延所得税负债有盈余,所以先扣除负债,余额刚好为0

10.3.4 累计法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

间接法计算递延所得税负债,或者资产,方法是相当简单的,先列出所得税费用和应交所得税,然后对递延负债或资产进行增加或者冲抵就可以了。但是这样做,会有以下缺点:

  • 报表中没有展示递延所得税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各个原因的余额是多少。例如,在上面贝恩公司的例子中,递延所得税负债从增加到冲抵的原因是,折旧费用在应税利润中是从高到低的扣除。在一个实际项目中,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原因除了是折旧费用以外,还有可能是LIFO与FIFO的存货成本差异。递延所得税负债下面缺少明细科目,无法给报表带来有效的信息。
  • 没有细分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递延所得税的负债的减少可能是因为折旧费用在应税利润中是降低过程导致的。也可能是因为应税利润中不考虑应收账计提费用导致高估收入导致的。递延所得税的负债的减少肯定是因为应税利润比会计利润要大,但是按照间接法的用法,我们无法分清楚是因为成本减少,还是收入增加的原因。

以上种种问题启示我们,我们需要用直接法计算出当前的会计周期中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单独变化,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单独变化,再反向推导出所得税费用。而不是从所得税费用推导出递延所得税负债或资产。

递延所得税负债发生额 + 应交所得税 = 所得税费用
应交所得税 = 所得税费用 + 递延所得税资产发生额

就单项科目而言,如果所得税费用比应交所得税更大,就会产生递延所得税负债。如果应交所得税比所得税费用更大,就会产生递延所得税资产。但是,这样的说法并不准确,因为从10.3.3节第1年分录中,确实产生了递延所得税负债。而在第4年中,应交所得税大于所得税费用,并没有产生递延所得税资产,而是冲销了递延所得税负债。

递延所得税负债余额 + 累计应交所得税 = 累计所得税费用
累计应交所得税 = 累计所得税费用 + 递延所得税资产余额

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对于单个科目而言,如果它产生的累计所得税费用大于累计应交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负债就会存在(余额大于0),反之,递延所得税资产就会存在(余额大于0)

例如,在贝恩斯公司的例子中,我们能推导出对于该设备的折旧费用单项而言,他们的累计应交所得税,和累计所得税费用是多少,从而进一步推算出每一期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余额,刚好和我们在之前手算的是一样的。

另外一个例子是,在应付质量保证金中,财务报表允许提前在每个会计周期计提一笔应付质量保证金负债的费用。但是,纳税申报表只允许在实际发生质量保证金支出的时候,才进行确认费用。所以,我们能看到累计所得税费用一直是少于累计应交所得税的,所以这样会产生递延所得税资产,而不是递延所得税负债。因此上图中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余额一直是一个负数,而不是正数。

10.3.5 直接法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费用

递延所得税负债余额 + 累计应交所得税 = 累计所得税费用
递延所得税负债余额 + 税务资产余额*所得税税率 = 会计资产余额*所得税税率
递延所得税负债余额 = (会计资产余额 - 税务资产余额) * 所得税税率

就单个科目而言,如果这个科目是资产科目(全部统一为余额在借方向)的时候,资产科目余额的增加会导致累计应交所得税的增加。因此,我们可以进一步推导出来,递延所得税负债的余额就是,会计资产余额(账面价值)与税务资产余额(计税基础)之差与所得税税率的乘积。

所以,我们推导出了,就单个科目而言,当这个科目是资产科目(全部统一为余额在借方向)的时候,仅需要比较它们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差就能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的余额(或者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余额)

递延所得税负债余额 + 累计应交所得税 = 累计所得税费用
递延所得税负债余额 - 税务负债余额*所得税税率 = -会计负债余额*所得税税率
递延所得税负债余额 = (税务负债余额 - 会计负债余额) * 所得税税率

就单个科目而言,如果这个科目是负债科目(全部统一为余额在贷方向)的时候,负债科目余额的增加会导致累计应交所得税的减少。因此,我们可以进一步推导出来,递延所得税负债的余额就是,税务负债余额(计税基础)与会计负债余额(账面价值)之差与所得税税率的乘积。

所以,我们推导出了,就单个科目而言,当这个科目是负债科目(全部统一为余额在贷方向)的时候,仅需要比较它们的计税基础,与账面价值之差就能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的余额(或者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余额)

递延所得税负债余额 = (会计资产余额 - 税务资产余额) * 所得税税率
递延所得税负债余额 = (税务负债余额 - 会计负债余额) * 所得税税率

最后,啰嗦一遍这个公式。我们只需要在每个资产和负债科目中,保留一下它们的会计余额和税务余额,就能清除当前递延所得税负债的余额(或者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余额)

于是,我们能统计得到每个科目各自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余额,和递延所得税负债余额是多少。

递延所得税负债发生额 = 递延所得税负债余额(期末)- 递延所得税负债余额(期初)
递延所得税资产发生额 = 递延所得税资产余额(期末)- 递延所得税资产余额(期初)
递延所得税负债发生额 + 应交所得税 = 所得税费用 + 递延所得税资产发生额

在期末的时候,根据递延所得税资产发生额,递延所得税负债发生额,和应交所得税,就能推导出所得税费用了。

10.3.6 递延所得税资产估值准备

由于,递延所得税资产相当于向税所多交所得税,但是这笔所得税是否真的能在未来取回来是很难说的。例如,在质量保证金负债中,按照税务会计的要求,会产生一笔递延所得税资产。但是由于企业的产品质量非常好,没有实际发生一笔质量保证的维修事件,就会出现递延所得税资产无法取回的情况。

因此,IFRS和GAAP都要求企业使用,递延所得税资产估值准备,来将“递延所得税资产”账号余额调整为预计将来确实可以节约的所得税。在10.3.5中的实例中,我们也看到了这个科目。

10.3.7 递延的会计技巧

10.3.7.1 公式法

我们在计算递延的时候直接法下的操作:

  • 先找出递延发生额的关系
  • 将递延发生额转换为递延余额的关系
  • 将递延余额转换为累计损益科目的关系,与第一步相同公式
  • 将累计损益科目的关系转换为资产科目余额,或者负债科目余额的关系。
递延所得税负债发生额 + 应交所得税 = 所得税费用 + 递延所得税资产发生额

第一步,确定递延发生额的关系

递延所得税负债发生额 = 递延所得税负债余额(期末)- 递延所得税负债余额(期初)
递延所得税资产发生额 = 递延所得税资产余额(期末)- 递延所得税资产余额(期初)

第二步,确定递延余额与递延发生额的关系

递延所得税负债余额 + 累计应交所得税 = 累计所得税费用

第三步,确定余额与累计损益的关系,与第一步的公式是一致的。我们将递延负债余额划分到资产或者负债的单项科目导致引起的。

递延所得税负债余额 + 累计应交所得税 = 累计所得税费用
递延所得税负债余额 + 税务资产余额*所得税税率 = 会计资产余额*所得税税率
递延所得税负债余额 + -税务负债余额*所得税税率 = -会计负债余额*所得税税率

第四步,当单项科目是资产或者负债科目的时候,得到以上公式

公式法是直接法下的依据。

10.3.7.2 图形法

图形法是一种奇怪但是直观的方法。所得税费用,和应交所得税,可以看成是两种不同的会计规则算出来的损益科目,显然两者是不相等的。但是,由于会计要求,税务目的的应交所得税科目也要出现会计目的的报表中,为了协调两者不相等,我们需要一个递延科目来对冲差异。步骤为:

  • 首先假设当前单项在资产方向,会计目的余额为3,税务目的余额为2.
  • 分别计算所得税费用,和应交所得税
  • 将应交所得税的值,移入到会计目的的负债科目
  • 为了协调所得税费用和应交所得税的差异,我们引入了递延负债。

图形法可以说是间接法下的直观展示而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