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极管

2020-02-09 fishedee 后端

1 概述

做单片机开发中,总是离不开三极管。只是在原来我看的那本《模拟与数字电子电路基础》中涉及不多,所以就需要加料了

2 结构

三极管,这是一个和MOSFET类似的开关结构。分为基极B,集电极C,和发射极E。三极管可以分为NPN型和PNP型,类似于MOSFET的NMOS,和PMOS的区别。无论是PNP型,还是NPN型,电流总是从P走向N。

以NPN三极管为例,中间的基极很薄,充满了空穴,发射区的电子从发射区无法运动到集电区。

当基极-发射极正偏时,少量的电子就能从发射区沿着薄薄的基区,运到到基极。而另外一方面,更多的电子会从基区漂移到集电区,这样就形成了发射极,和集极的电流了。

当基极-发射极的电压变大时,更多的电子就能从发射区沿着薄薄的基区,运到到基极。而相应的,更多的电子能更容易从基区漂移到集电区,这样发射极和集极的电流就能更大了。

从分析中可以看出,be的电流相当于一个开关,它的电流越大,ce之间的电流阀门的开关就能更大,ce之间流过的电流就能更大。

3 模型

\[ i_{cmax}=\beta i_b \]

\(i_b\)为基极电流,\(i_{cmax}\)为发射极电流,因此,我们能得到以上的模型来拟合NPN的运作,这个\(\beta\)一般为100。基极的电流就像一个阀门控制着发射极最大能允许通过的电流。注意,是最大能允许通过的电流,而不是实际流过的电流。

例如,假设\(i_c\)为之前含有一个大电阻\(R\),那么即使\(i_b\)再大,也不可能让\(i_c>\frac {V_C} {R}\)

另外,be之间有一个导通电压\(v_{TH}\),只有\(v_{be}>v_{TH}\)时,\(i_b\)才能有电流通过,否则就认为\(i_b=0\),一旦导通了以后,\(v_{be}\)的电压差为固定值\(v_{TH}\),该\(v_{TH}\)一般为\(0.7V\)

那么,在导通的情况下,\(v_{ce}\)之间的电压就很难说了。因为

\[ i_b = \frac {v_{ss}-v_{TH}}{R_B}\\ i_c = \begin{cases} 0,i_b=0\\ \beta i_b,i_b>0且\beta i_b < \frac {V_{cc}}{R_c}\\ \frac {V_{cc}} {R_c},i_b>0且\beta i_b >= \frac {V_{cc}}{R_c}\\ \end{cases}\\ v_{ce} = V_{cc}-i_cR_c \]

我们求得了在各种情况下关于\(i_c\)\(v_{ce}\)的方程。我们从方程中可以看出,当\(i_c\)为第三种情况下,\(v_{ce}\)固定为\(0V\),但是,当\(i_c\)为第二种情况下,\(v_{ce}=V_{cc}-\beta i_b R_c\)就不是一个固定值了,它是一个关于\(i_b\)的方程,这个数值可大可小。

\[ i_c = \begin{cases} 0,i_b=0\\ \beta i_b,i_b>0且\beta i_b < \frac {V_{cc}-0.2V}{R_c}\\ \frac {V_{cc}-0.2V} {R_c},i_b>0且\beta i_b >= \frac {V_{cc}-0.2V}{R_c}\\ \end{cases}\\ v_{ce} = V_{cc}-i_cR_c \]

而在实际的三极管情况下,\(v_{ce}\)的最小导通电压降为0.2V,而不是0V,所以,在严格情况下的方程应该为上式。另外,我们称第一种情况为三极管的截止状态,第二种情况为三极管的放大状态,第三种情况称为三极管的饱和状态。再次强调的是,无论是在放大状态,还是在饱和状态,三极管的\(v_{be}\)在导通的情况下就是固定的。

4 应用

4.1 开关电路

三极管一般可用作TTL逻辑门电路,以及负载增强电路。这个时候,我们都用到了三极管的饱和区域,称为三极管的开关电路。例如,我们要让发光二极管工作,它的工作电流为10mA,但是假设我们单片机的IO门最大只能输出1mA的电流,所以,我们用三极管来达到增强负载能力的目的。

\[ V_c = 5V-1V-0.2V = 3.8V\\ R_c = \frac {V_c} {I_c} = \frac {3.8V} {10mA} = 380\Omega \]

首先,我们求出需要和发光二极管串联的电阻\(R_c\)的阻值应该为\(380\Omega\),其中发光二极管的压降固定为1V,三极管在饱和状态的压降为0.2V。

\[ i_b = \frac {i_c} {\beta} = \frac {10mA} {50} = 200\mu A\\ R_b = \frac {5V-0.7V} {i_b} = \frac {4.3V}{200\mu A} =22k\Omega \]

然后,假设三极管的放大倍数为50倍,固定的\(v_{be}\)导通压降为0.7V,因此\(R_b\)的阻值最大为\(22k\Omega\)。当然,\(R_b\)可以更小一点,这样在三极管的最大通过电流\(i_{cmax}\)能更大一点,保证了二极管在最大的发光状态。但是,\(R_b\)不能太少,因为过大的电流通过基极—发射极,会很有可能烧掉三极管。

假设,我们让\(R_b\)的电阻上升到\(33k\Omega\),那么会造成:

\[ i_b = \frac {5V-0.7V}{33k\Omega} = 130\mu A\\ i_c = \beta i_b = 50*130\mu A = 6.5mA\\ v_ce = 5V-1V-i_c R_c = 4V-6.5mA*380\Omega = 1.53V\\ \]

二极管的电流过低,无法充分点亮,并且三极管工作在放大区域,它的发射极-集极电压不是为0.2V,而是1.53V。

4.2 放大电路

三极管也可以用作信号放大电路,稳压电路。这个时候,我们都用到了三极管的放大区域。例如,上图是一个共发射极的放大电路。\(u_0\)的输出受到\(U_{cc}\)\(u_i\)的两个电压源的影响,在线性电路中,我们可以使用叠加原理。\(U_{cc}\)电压源的单独激励加上\(u_i\)电压源的单独激励,就是总的激励。一般称\(U_{cc}\)为偏置电路,\(u_i\)为信号输入电路。

\[ \because i_{cmax} < \frac {U_{cc}}{R_C}\\ i_{cmax} < i_{cemax}\\ \therefore R_C > \frac {U_{cc}} {i_{cemax}} \]

首先,确定\(R_c\)电阻,三极管工作在放大区域的时候,要保证电阻不会成为\(i_{c}\)的瓶颈,同时又要保证,三极管的\(i_{c}\)不能太大,不然会烧坏三极管。有了这些关系后,我们就能求出\(R_C\)的下限。

\[ \beta i_b < \frac {U_{cc}}{R_C}\\ i_b = \frac {U_{cc}-0.7V}{R_B}\\ \beta \frac {U_{cc}-0.7V}{R_B}< \frac {U_{cc}}{R_C}\\ R_B > \beta \frac {(U_{cc}-0.7V)R_C}{U_{cc}} \]

因此,有了\(R_B\)以后,我们也能求得\(R_b\)的下限。

\[ u_o = U_{cc} - \beta \frac {Ucc-0.7V} {R_B}R_C \]

最后,我们在确定了\(R_C\)\(R_B\)的范围后,就能保证三极管总是能在三极管区域运行后,我们就能求得输入与输出的关系为上式。可以看出,输出是反相的。另外\(C_1\)\(C_2\)是滤波电容的,它的功能是过滤掉输入和输出的直流部分,只通过输入和输出的交流部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