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岁孩子的正面管教》的读书笔记

2018-11-15 fishedee 生活

1 概述

0-3岁孩子的正面管教,这种教育方式与《可怕的两岁》的教育方式是不太一样的。

《可怕的两岁》强调的是家长的权威,严厉而坚定的教育。但是《正面管教》强调的是让孩子在感觉良好时引导,教育和诱发他健康的行为。它的目标是:

  • 让管教的孩子心理是健康的,孩子更懂得尊重,爱,理解和自信。
  • 让管教的效果是长期和自发的,而不是短暂和反复的。

2 认识

2.1 孩子的需求

阿德勒认为,人类行为以目的为导向,所有行为的首要目标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

  • 归属感,感受到被爱
  • 价值感,感受到被认可

2.1.1 归属感

归属感的来源:

归属感来源于人类天生是群体的动物,害怕孤独。当他受伤害时,他希望获得别人的帮助和温暖。当他获得成功时,他希望有人和他一起分享。所以,他在家庭的群体里面,他渴望被人关心,被人保护,被人无条件地接纳,他感受自己是这个家庭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归属感的意义:

拥有归属感的孩子,他内心才有安全感,他明白到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家庭总是他最后的避风港,是他可以无条件依赖的地方。因此,他能够勇敢地去探索这个世界,乐于和其他人建立联系,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也是积极的。反过来,一个缺乏归属感的孩子,他的内心是缺乏安全感的,所有的悲伤和痛苦他只能独自一个人承担。他害怕去探索这个世界,尽量避免和其他人建立联系,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也是消极的。一个缺乏归属感,而且长期遭受伤害的孩子,他很有可能对整个人类社会都是不满的,甚至是憎恨的,时刻想报复的,因为他找不到活着的意义,活着就是一种痛苦。

归属感的培养:

  • 满足孩子的需求,而不是欲望
  • 安慰他,帮助他,理解他,尊重他
  • 无条件的接纳和疼爱他

2.1.2 价值感

价值感的来源:

价值感来源于人类天生是自卑的,害怕自己是无能力的,对社会是无贡献的,是不被别人所认可的。例如,孩子在尝试拿东西时不小心打碎了,他会哭,因为他感觉到自己是无能的,内心是内疚和羞愧的。另外一方面,你帮学步孩子穿袜子的时候,孩子可能会把袜子脱下来,然后要求以自己的方式重新穿一遍,因为他要努力去展示自己是有这个能力做这件事情的,渴望被认可的。和归属感不同的是,价值感是不能由父母传递给孩子的,只能由孩子自己去感受和获得的。当孩子不断努力,做成一件又一件以前从未做成的事情时,他内心就有成就感,他感受到自己是有能力的。当孩子去帮助别人,并且别人回报一个感谢时,他就会感受到自己是被需要和被认可的,他自己对这个群体是有贡献的。这个时候,孩子就会感受到真正的自我价值感。

价值感的意义:

拥有价值感的孩子,他的内心是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是被社会认可的。因此,他能勇敢地去追随自己的兴趣和梦想,遇到挫折时不会轻易否定自己,自暴自弃,而是会迎难而上,寻找失败的原因然后再挑战多一次。反过来,一个缺乏价值感的孩子,他内心是自卑的,对自己能力表示怀疑的。因此,他没有勇气去追逐自己的兴趣和梦想,更不愿意去帮助别人,一旦遇上挫折就会自暴自弃。而且,他十分在乎别人对他的评价,十分在乎做事的结果,十分在乎物质上的比较。

价值感的培养:

  • 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就坚决不帮他做
  • 遇到未做过的事情时,要鼓励他去尝试和挑战
  • 遇到失败时,要鼓励他将失败看成机会,将失败看成平常事,让他去享受过程笑看结果
  • 不过度赞扬和使用物质上的奖励
  • 主动让他参与家庭的事情,让他感受到自己是有贡献的。

2.2 孩子的特点

2.2.1 认知缺陷

  • 察觉能力很强,但解释能力却很弱。学步的孩子看到婴儿撒尿的时候会被人哄,然后已经学会马桶的他又开始撒尿了,因为他认为,只要撒尿,爸爸妈妈就会过来哄他,他内心里其实是希望爸爸妈妈关注他多一点。学步的孩子看到每次出街时,爸爸妈妈都要穿好鞋子,带上车钥匙,然后出街。然后当他想出街时,他就帮你穿鞋子,帮你带车钥匙,因为他认为,只要父母穿好鞋子,带上车钥匙,父母就会带他出街。种种这类行为表明,孩子对事件的关联关系是很敏感的,但对事件的因果关系却是很迟钝的。所以,我们在教育孩子时,要避免说教(他无法理解乱吃东西和看医生有什么关系,因为没有直接的反馈告诉他),要避免只说不做(说话没有对他产生反馈,要说唯一的反馈就是只有你脸上生气的表情),要避免让步(孩子哭闹时给孩子手机,或者给孩子让步,会让孩子认为哭闹是有好处的),而是要直接通过行动来教育孩子(阻止他,搬走他)。
  • 缺乏注意力。学步孩子的注意力是很有限的,不要期望他对一件事情有长久的专注。所以,在需要长久注意力的事情上,我们要提前做好准备,例如在聚餐吃完饭以后,你不能期望孩子能一直安静地坐在凳子上,要提前准备好玩具,或者轮流带孩子出去走走。另外,有些不能出去走走的事情,最好就直接放弃,例如是带孩子一起去看一场电影,听一场音乐会。
  • 缺乏记性。学步孩子缺乏记性,教育孩子的过程注定是不断反复,不断遭受挫折的过程。所以,我们在教育孩子时,要有耐性,不能因为孩子中途又犯错了责备他,呵斥他。
  • 缺乏控制情绪的能力。大脑的情绪中枢是杏仁核,思考中枢是大脑皮层,当情绪爆发时,杏仁核的反应速度远远高于大脑皮层,其会迅速针对当前的情绪做出最原始和最直觉的反应,并进一步抑制随后的大脑皮层的反应输出。这直接导致了情绪失控时大脑的理性思考模块被关闭,相当于大脑被杏仁核劫持了。这种非理性的状态,可能会被杏仁核持续激活高达18分钟,随后,杏仁核才会缓慢平静下来并交出大脑的控制权,使得人类恢复到理性的状态。对于孩子来说,情绪失控是十分常见的,这是因为情绪失控时,大脑皮层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杏仁核更加容易地绑架大脑,另一方面是他自身也缺少有意控制情绪的经验和能力。所以,学步孩子受伤就会哭,得不到时就会发脾气,甚至不开心时就会打人,行为与情绪是绑定在一起的。因此,当孩子情绪失控时,不要责备他,也不要要求他克制在心里,而是要肯定和认同他,引导他识别出当前的情绪,并用恰当的方式发泄出来。例如是说出来,画出来,对玩偶发泄出来等等。

2.2.2 学习模式

  • 探索,挣钱是大人的工作,那什么是孩子的工作呢?没错,是玩!孩子抓,咬,跑,跳,攀爬都是正常的,这是他探索世界的方法,这个世界对大人来说是如此的熟悉,但对他来说是完全陌生的,强烈的好奇心引导他用各种感官来认识这个世界。在探索的过程中,他不仅认识了这个世界,还发展了他的运动能力。所以,我们永远不能阻碍孩子探索世界的过程,但是为了减少孩子与大人的冲突,还有孩子遭受伤害的危险。我们需要对孩子的活动空间进行安全性的改造,收起有毒易碎的物品,塞住电源插座,锁好橱柜等等,这就是安全屋的意义。
  • 模仿,人类含有一种特殊的神经元,称为“镜像神经元”,它让我们不自觉地复制别人的动作,复制别人的情绪。镜像神经元的发现最开始是来源于一群猴子的实验,将一群猴子扔进去牢狱里面,牢狱里面有一个按钮,猴子按了它就会被电到。传统的研究认为,所有的猴子都不断尝试按到这个按钮时才会学习到这个按钮是不可以按下去的。但是,实验表明,只要其中一个猴子按过这个按钮,其他在旁边围观的猴子就会理解到这个按钮是不可以按下去的。进一步的研究发现,那是因为被电到的猴子按下按钮时,脸上会出现扭曲惊恐的表情,脑海中管理惊恐情绪的皮层就会激活,而这时围观猴子的镜像神经元就会起作用,它们会不自觉地模仿被电猴子的动作,并且脑海中表示惊恐感觉的皮层一样会被激活。这使得它们就像是自己亲身按下了这个按钮一样,明白到这个按钮是不可以按下去的。所以,家长在教育时,要树立起榜样的作用,先让自己做好,才去教育孩子。例如,要培养孩子爱读书的习惯,不妨自己培养爱读书的习惯,然后这种对阅读的热爱就会无形中感染孩子,让他感受到读书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要告诉孩子坚强,那么在自己遇到挫折时也要表示出乐观向上,沉着应对的态度。
  • 思考,孩子需要思考,道理和知识才会记在心中,想象力和创造力才会得到成长。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让两批小孩子听白雪公主的故事,一批小孩子听别人口头讲故事,另一批小孩子则直接看电视。听完以后,让这两批孩子用画画的方式将白雪公主画出来。听别人讲故事的那批孩子画出来的白雪公主高矮肥瘦各有不同,但是看电视的孩子画出来的那批白雪公主几乎是一模一样的。这说明了看电视的孩子们在看的过程,缺少了思考的过程,电视上直白的画面和声音扼杀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脑海中的白雪公主是固定的,千篇一律的。这个实验过了一个月以后,再让这两批的孩子继续画白雪公主,第一批的孩子大多还记得白雪公主的故事,并且重新画出来的白雪公主跟上次的也略有不同了,加入了自己更多的想法。第二批的孩子则大多已经不记得了,即使记得,所画出来的白雪公主跟上次的也是一模一样。这说明了,思考不仅会促发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成长,更会让孩子的记忆更加牢固。所以,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避免使用电子产品,它们不仅扼杀孩子的运动能力,而且还会扼杀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快速变动的画面会让孩子的注意力散漫不集中。另外,在管教孩子的过程时,要避免单方向的说教,而要用开放式的提问,角色扮演的方式来引导孩子的思考,让他更加深刻地理解问题在哪里。

2.3 孩子的个性

每个孩子都有他的个性,如果我们都要求所有的孩子都是乖孩子,这意味着所有的孩子都是千篇一律的,这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情。因此,当我们希望自己有一个特别的与众不同的孩子时,就要明白到特别的孩子需要特别的照顾,我们需要契合他的性情来养育他。

翟斯和汤姆斯提出的按照九种维度来了解孩子的个性:

  • 活跃水平,孩子的运动活动的水平,就是活泼与安静。
  • 规律性,孩子生理功能的可预见性,就是吃饭,睡眠,排便的时间是否规律。
  • 初始反应,孩子对一种新情形或新刺激的反应方式,就是是否怕生。
  • 适应能力,孩子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新环境的反应方式,就是怕生的适应时间。
  • 感觉阀限,孩子对感官输入的敏感度,就是喜欢嘈杂还是喜欢宁静。
  • 心理素质,孩子接纳生活的态度,就是愉快,严肃还是哭泣。
  • 反应强度,孩子情绪的波动幅度,就是经常面无表情还是经常大哭大笑。
  • 分心程度,外界刺激对孩子当前行为的干扰程度,是泰山崩于前脸色不改,还是一有风吹草动就草木皆兵。
  • 毅力和注意力的持续时间,孩子在障碍或困难面前继续一项活动的意愿,就是勇于挑战还是容易放弃。

性情没有好坏之分,无论什么样的性情,我们都不能因此而责怪孩子,我们要坚持无条件地疼爱自己特别的孩子,并契合他的性情来养育他。

3 原则

在认识孩子之后,我们进一步思考怎样才是正确管教孩子的方法,我们在管教时要遵循什么原则

3.1 误区

我们来看看常见的错误的管教方法

3.1.1 惩罚或羞辱

当你通过惩罚与羞辱的手段来教育孩子时,孩子的第一反应不是他做错了,而是他感受不舒服,他可能会害怕,怀疑,羞愧,内疚,更常见的是会有抵触心理。这个时候情绪已经完全支配了他,即使你的道理是对的,他也已经无法用理性去思考为什么他做错了事情,他已经什么都听不进去了(你无法期望一个学步孩子只用理性来思考问题,即使成人也做不到)。这个时候,他最自然的反应是哭泣或报复。即使短期来看,他会碍于再次遭受惩罚而避免犯错,但是他的内心是对惩罚者的失望和仇恨。所以,我们只有在孩子感觉良好时才能期望他做得更好。长期使用惩罚或羞辱的手段来管教孩子,会让孩子严重缺乏归属感,他害怕去探索这个世界,尽量避免和其他人建立联系,对整个世界的认识都是消极的。

3.1.2 利诱

大棒不行,萝卜总可以吧!对不起,萝卜也不行。孩子的认知缺陷之一是,察觉能力很强,但解释能力却很差。长期使用利诱,会产生反效果,让孩子认为,要想得到某个东西,就得先犯错。例如,有个父亲教导孩子的方法就是以糖果作为利诱,例如,他跟孩子说,只要上马桶了,就有糖果吃。后来,在一次吃饭时,孩子对他桌上的所有饭菜都表示不愿意吃,父亲强忍着怒气和他说,那你饭后就没有糖果吃了。孩子思考了一下,说,马桶,爸爸。

惩罚和利诱的管教方法的失败很好地表示了,行为主义育儿学是行不通的。

3.1.3 威胁

威胁其实就是惩罚的马甲,通过威胁孩子来企图控制孩子。例如,如果宝宝不听妈妈的话,妈妈就不爱你了。这样会让孩子认为,妈妈的爱是有条件的,孩子需要去迎合妈妈才能获得爱。长此以往,会让孩子养成迁就性,依附性的人格,缺乏自信,没有良好的归属感。

3.1.4 恐吓

恐吓也是惩罚的马甲,通过恐吓孩子来企图控制孩子。例如,如果宝宝不听妈妈的话,就有警察叔叔过来抓你。如果宝宝不听妈妈的话,就有乞丐过来抓你去深山野岭。这样会让孩子认为,这个社会是危险的,稍有做错的事,就会遭受可怕的结果。对于一个缺乏安全感的学步儿童来说,这样做无疑是雪上加霜,让他更加缺失安全感,缺失了对这个美好世界探索的兴趣。

3.1.5 训斥

训斥就是只说不做,企图通过口头语言来纠正孩子的行为。这样的问题在于,第一,学步孩子可能不明白“不”这个词是什么意思,第二,即使听懂了“不”这个词,但是由于没有进一步的反馈动作,他就会纠结,是要听妈妈的话呢,还是顺着好奇心的指引继续他的不良行为。这个时候,他就会试探你的界限,继续做着不良的行为,如果家长继续采取只说不做的行为,他就会明白这个词就是没效果的,好奇心就会战胜听妈妈的话,继续他的不良行为,第三,如果孩子在试探的过程,发现妈妈的表情是既想纠正但又对他无可奈何的感觉时,孩子就会觉得很好玩,因为他将这个不良行为与妈妈脸上扭曲的表情建立起联系。他会不断故意做这个不良行为,来表明他发现了这个有趣的现象。第四,口头纠正的过程是以严厉的呵斥的形式,那么就会产生“惩罚或羞辱”的效果,孩子感觉很不好,情绪操控了他,他心理很抵触,根本听不进任何东西。

3.1.6 说教

说教就是只说不做,企图通过讲道理来说服孩子避免犯错误。这样做的问题在于,第一,学步孩子的语言能力有限,他小小的脑袋里很有可能听不明白你这么长的话说的是什么。第二,即使孩子真的听懂了,他也无法理解为什么乱吃东西会导致看医生,前后时间相差那么多的因果关系他的脑瓜子真的理解不了。例如,跟孩子说,玩手机会导致未来读不好书。第三,与训斥一样的效果,孩子会试探你的界限,然后发现说教的最好应对办法是,无视。

3.1.7 迁就或纵容

这显然是不对的,错误的行为不会因为年龄大了就会自觉纠正过来,所以我们才会这么多有“巨婴”的现象。过度的迁就与纵容甚至会让孩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扭曲心理,他会认为只要态度够强硬,哭声够响亮,他就能得到他想要的任何东西。但是,一旦他长大步入社会,就被啪啪打脸,巨大的落差感和自尊心很有可能会让他宁愿呆在家里继续做皇帝,也不愿意融入社会,成为啃老一族。

3.1.8 事必躬亲

家长将所有大小事情全部包揽,不让孩子做他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让孩子做决定。这会让孩子一直产生扭曲的价值感,他会认为自己一旦离开家长就活不了(当然,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实际上也是一旦离开家长就活不了)。因为,他从小没有自己亲自做成一件事情,他缺少自己做成功一件事情所带来的成就感,他难以认为自己是有能力的,难以认为自己是对社会有贡献的,完全缺乏自信心。从小事做起,他感觉太丢脸,从大事做起,他又缺乏勇气和遇到挫折的正确面对的经验。这样的孩子,一旦父母离去,就是末日,注定无法独立。

3.1.9 过度赞扬

过度赞扬,无论大小事一旦做成功后,都对孩子进行赞扬。这看似是一种鼓励,实际上对孩子也是一种伤害,因为这样做会让孩子觉得,只有我做成功了,才会被赞扬,才会被认可。这样扭曲的价值观,实际上是害怕失败的人生观,但是,在漫漫的人生中,失败是常态,成功才是偶然的。如果孩子害怕失败,不懂得在失败时如何正确面对,那么孩子就会有两个反应,要么遇到失败自暴自弃,要么遇到困难的任务就直接放弃,这可不是一个好的结果。

3.2 宗旨

如此多常见的管教方法都失败了,那什么是可行的呢?我想,正面管教的方法就可以!正面管教的宗旨是:

  • 只有孩子感觉良好时他才能做得更好,无论什么时候,都要与孩子保持情感联结,必须要尊重,理解,倾听和无条件地爱孩子。
  • 纠正孩子要之前先了解他背后的信念,所谓不良行为,无非是缺乏知识(或意识)的行为,缺乏有效技能的行为,以及发展适宜性行为(适龄行为),因失望而产生的行为,或者因为一个偶然事件导致孩子受情绪操纵的行为。
  • 纠正的过程不让步不迁就,用行动而不是仅用语言来让孩子觉得这样做是不对的。说了就当真,如果当真,就要坚持到底。

一句话说就是,和善而坚定,一个典型的正面管教的过程是:

  • 用行动来纠正孩子。带走孩子,向孩子示范正确的行为,给他有限制的选择
  • 让孩子冷静下来。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说出孩子当前的感受,拥抱,鼓励孩子说出来,向玩偶发泄情绪
  • 教育孩子原因。启发式地问问题,以玩偶作为示范,让他自己去感受

4 方法

4.1 教导

当需要向孩子传达一个道理时,我们如何教导孩子,而不是简单地说教:

  • 启发式问问题,向孩子问问题,引导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例如,孩子吃饭没有坐凳子上,那就问他爸爸吃饭有没有坐凳子上,妈妈吃饭有没有坐凳子上,如果没有坐凳子上吃饭会怎样。
  • 启发式自我感受,在你的陪同下,让孩子安全地感受危险的东西和不能做的东西。例如,孩子不愿意穿衣服,那就让孩子在凛冽的寒风中感受一下什么叫寒冷,然后引导孩子为什么要穿衣服。
  • 角色扮演,和孩子做一个角色扮演的游戏,让他去了解和感受别人,也能让他克服恐惧的情绪。例如,孩子在弟弟喝奶的时候拔走了弟弟的奶瓶,那么和孩子角色扮演玩游戏,他做弟弟在喝奶,然后妈妈做孩子,孩子喝奶到了一半以后拔走了他的奶瓶,问一下他是什么感觉的。或者,孩子害怕看医生,那么就在家里尝试做医生和病人的角色扮演游戏,让孩子扮演医生,让妈妈扮演病人,让孩子了解治疗的过程,治疗的目的,避免孩子看医生的抵抗情绪。注意,角色扮演不只是孩子和妈妈之间,也可以是孩子和玩偶之间的扮演,例如让孩子帮玩偶换纸尿片,来让孩子感受妈妈的劳累。
  • 日常惯例,和孩子一起建立日常惯例表,让他了解每天日常需要做的活动,让他去提醒你现在需要做的东西是什么。例如,在睡觉前,我们和孩子一起建立的日常惯例表是,洗澡,刷牙,穿睡衣,故事时间,拥抱和睡觉。每做完一个活动后,问孩子下一个活动是什么。

4.2 纠正

当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时,我们如何纠正孩子,而不是简单地说不:

  • 示范,告诉要做什么,而不是告诉他不要做什么。例如,孩子大力拍弟弟时,我们要抓住他的手向他示范如何温柔地抚摸弟弟。
  • 转移注意力,带走他,引导他将注意力放在其他地方。例如,孩子在爬到饭桌上面玩,我们直接抱走他,然后和他说,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爷爷的菜菜怎么样了。

我们有时候需要希望孩子做点什么:

  • 有限制的选择,提供有限制的选择,无论哪个选择都是你愿意的,既尊重了孩子,又达成了你的想法。例如,想让孩子穿睡衣,那就拿出两件睡衣,问孩子要穿哪一件,而不是去问孩子要不要穿睡衣。
  • 快乐游戏,使用你的幽默感让无聊的事情变得快乐有趣。例如,想让孩子收拾玩具,那就和孩子说,我们一起做个游戏,看谁能更快地收拾玩具到抽屉里。
  • 请求帮忙,向孩子请求帮忙。例如,想让孩子上车时,就向孩子说,能否帮爸爸将钥匙放在车里。想让孩子自己走,而不是一直抱着时,就向孩子说,爸爸现在手很累,能不能帮爸爸自己先走一走。

4.2 情绪管理

孩子得不到想要的东西会生气,听到未知的声音会恐惧,摔在地上时会伤心。孩子情绪失控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我们要做的不是堵塞,而是疏导。我们要肯定和认可孩子的情绪,帮助孩子发泄情绪。

  • 让自己平静下来,当孩子情绪失控时,我们暴怒,焦虑,担忧的情绪会被孩子的镜像神经元感受到,会进一步让孩子的情绪失控。所以,首先,要先平静自己的情绪,保持和善的态度。
  • 共情,说出孩子感受,和情绪失控的原因,并肯定和认可孩子的情绪。
  • 积极的暂停,暂停不是为了惩罚孩子,而是帮助孩子平复情绪。拥抱,坐在安静的区域里,听音乐,阅读等等。
  • 发泄情绪,引导孩子以恰当的方式发泄情绪。哭出来,说出感受,画出感受,打玩偶或橡皮泥。
  • 依恋物,全世界的孩子都有属于他的小毯子,可能是奶嘴,可能是布偶,也有可能是他的大拇指。依恋物能帮助他建立安全感,对于家长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助手,绝大多数的情况家长是不应该干预或要求戒除的,当孩子逐渐长大后,他需要的安全感越来越小时,自然就会戒除。

4.3 鼓励

永远不要替孩子做任何他自己能做的事,为了建立健康的价值感,我们应该鼓励孩子独立自主。

  • 鼓励从错误中学习,错误是常事,我们要鼓励孩子从错误中学习进步的机会,避免将错误看成是一种羞耻的结果。
  • 鼓励接受挑战,我们要鼓励孩子做他未做过的事情,或者略有难度的事情。注意,不要鼓励他做难度太大的事情,过多的失败会挫败他的自信心。
  • 不要过度赞扬,鼓励关注的这件事,赞扬关注的是这个人。
  • 无条件接纳孩子,不要拿别人家的孩子来和自己的孩子做比较。
  • 请求参与,让孩子做多一点家庭里力所能及的家务琐事,让他感受到自己对家庭是有贡献的。
  • 耐心,对独立自主的过程抱有耐心,不断的反复,花费时间长都是正常的。

4.4 适龄行为

  • 探索,孩子通过探索来认识世界,所以,不要阻止孩子翻箱倒柜,攀爬,吃手,抓摸,口咬,跑来跑去等的行为。为了配合他探索的过程,应该将家改造为一个安全屋。并且,我们应该引导他去认识家庭的杯盘碗碟,物体的名称,形状,作用,材质等等的特性,保持着好奇心,与孩子一起翻箱倒柜,一起认识这个世界。
  • 注意力缺乏,孩子都是注意力缺乏的,外出前提前准备玩具和小零食。

5 场景

5.1 睡觉

孩子应该养成独自一间房睡觉的习惯,培养他独立,自信,安全感。方法:

  • 建立就寝惯例,洗澡,刷牙,穿睡衣,故事唱歌祷告时间,拥抱,睡觉。一致的日常惯例能带来安全和安慰的感觉,平时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来熟练这个惯例。
  • 舒适的睡眠环境,漆黑还是小夜灯,安静还是小声音
  • 释放情绪,啼哭释放过剩的精力,依恋物提供安全感

5.2 饮食

孩子养成多样性的饮食习惯,方法:

  • 不要强迫孩子吃东西,因为他们会吐出来,偷偷喂小狗,盯着食物发呆等等,而且会引起权利斗争
  • 换一个食物的呈现方式,把鸡蛋放在三文治,把水果榨成汁,预制食品
  • 不断提供新食物
  • 请求参与准备就餐

5.3 如厕

培养孩子使用马桶,方法:

  • 不要过度关注
  • 不要使用奖励
  • 快乐游戏,将马桶画一个靶子

5.4 分享

15个月以下的孩子是无法学会分享的,避免分享的方法:

  • 两个孩子分开玩
  • 使用计时器来轮流玩

当孩子大了以后,要让孩子学会分享

  • 让两个孩子建立情感联结,交朋友,互相追逐
  • 教导分享的方式,要友善地询问,友善地允许或拒绝

6 总结

认识孩子,其实就是认识我们自己。学习教导孩子,其实也是学习如何与人交往。

当我抬头看云的时候,我就成为一片云
当我低头欣赏游动的鱼时,我就在水中游
当我凝视高飞的鸟时,我就在空中飞翔
当我爱你的时候,我就成了你

爱是什么,我想爱是这首诗说的,爱是理解你,认同你,无条件地接纳你。当你犯错的时候,我会坚定地站在你的角度理解你的动机,以你能够接受的方式来纠正你,这就是整个正面的管教的核心。

参考资料:

相关文章